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青少年依恋与心理弹性的关系——情绪相关认知的作用机制

关键词:青少年、依恋、情绪调节、元情绪、心理弹性

  摘要

Bowlby(1969)提出的依恋理论被视为最有效一个理论框架来解释情绪调节和心理健康。Bowlby(1973)强调儿童与依恋对象之间的这种亲密关系和个人经验影响个体生活中压力的处理、自身应对方式的选择、情绪调节方式的使用、认知过程、心理弹性、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本研究以我国青少年为研究对象,试图探索不安全依恋个体提升心理弹性的作用途径。本研究采用亲密关系量表、沉浸-反应量表、情绪调节量表、特质元情绪量表、心理弹性量表,以510名青少年学生为被试进行测试,考察青少年心理弹性的一般特点,并对依恋回避、依恋焦虑、沉浸、情绪认知重评、情绪表达抑制、情绪辨别、情绪修复、心理弹性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最终构建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对心理弹性的作用途径。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青少年心理弹性的总体水平的年级差异、家庭结构差异显著,但是性别差异和生源地的差异不显著。具体表现为初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弹性显著低于初一和高二两个年级;家庭结构正常的青少年心理弹性水平显著高于家庭结构不正常的青少年。依恋回避负向预测心理弹性。依恋焦虑正向预测心理弹性。依恋焦虑个体通过增加使用沉浸的情绪调节方式,并借助于减少情绪感受性的觉察和增加情绪反应性修复的认知过程来影响心理弹性水平。依恋回避个体通过增加使用表达抑制和减少使用认知重评的情绪调节方式,并借助重组情绪感受性的觉察和情绪反应性修复的认知过程来影响心理弹性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