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346体育综合[专业硕士]之运动生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纵小管系统
【答案】纵小管系统又称肌质网,是指肌细胞内围绕每条肌原纤维所形成的花边样的网状结构。纵小管走向和肌原纤维平行,包绕每个肌小节的中间部分,在近横管时管腔膨大成终池。肌质网是心肌和骨骼肌细胞中的一种特殊的内质网,其功能是参与肌肉收缩活动。
2. 缺陷假说
【答案】缺陷假说是对残障人的生理特点进行描述的一种假说。缺陷假说认为残障人由于存在某一方面形态或功能残障,会影响整个身体全面的发育,使之迟缓而不及健全人。
3. 感觉柱
【答案】感觉柱是指由大脑皮质体表感觉区神经细胞纵向柱状排列而构成的大脑皮层的基本功能单位。构成感觉柱的神经细胞垂直走向脑表面,贯穿整个6层,同一柱状结构内的神经元具有同一种功能。传入冲动由第四、二层细胞在柱内垂直扩布,传出冲动由第三、五、六层细胞发出离开大脑皮层。
4. 生理学
【答案】生理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体的各种生命现象,特别是机体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及实现其功能的内在机制的科学。依据研究对象,可将生理学分为细胞生理学、植物生理学、人体生理学等。
二、问答题
5. 简述热环境运动对人体的热伤害。
【答案】热环境运动对人体的伤害表现为:
(1)中暑性痉挛
由于矿物质的丢失和大量出汗伴随的脱水,可能发生中暑性痉挛。中暑性痉挛可以通过到凉爽的地方和补充盐溶液而恢复。
(2)热疲劳
其典型症状是极度疲劳,呼吸微弱,头昏眼花,呕吐、昏阙、皮肤干燥,低血压和脉搏快而弦等,是由于心血管系统不能满足身体的需要而造成的。出现热疲劳时,可在较凉的环境下休息,
并抬高双腿以免休克。如果病人意识清楚,可建议他们喝点盐溶液;如果病人意识不清楚,建议静脉滴注生理盐水。如果没有好转,热疲劳会恶化为中暑。
(3)中暑
中暑是一种威胁生命的热紊乱,需要立即进行医疗监护。其典型症状为:体内温度超过
停止出汗,热和皮肤干燥,脉搏和呼吸加快,高血压,意识混乱和没有意识。产生中暑的原因和热环境下的湿度有关。如果没有即时治疗,中暑就会发展为昏迷以致死亡。治疗包括冲凉水浴,或敷冰块,或用湿床单包裹身体并加强对流,以使体温很快地降低。
6. 简述女子生理阶段的划分。
【答案】根据卵巢功能的变化,女子一生可划分为5个生理阶段:
(1)幼儿期
幼儿期约为10〜12岁之前,此期卵巢未发育。
(2)青春期
青春期从10〜12岁开始约到18岁左右,此期显著的特点是卵巢和生殖器官明显发育。月经初潮的来临是青春期开始的标志,通常初潮年龄为12〜15岁。
(3)性成熟期
性成熟期约从18岁左右开始,持续约30年。这一时期卵巢机能与生殖器官已发育成熟,卵巢周期性排卵,并有性激素分泌,出现稳定的月经周期。
(4)更年期
更年期为44〜54岁的年龄阶段,是卵巢机能逐渐衰退到趋于消失的过渡时期,明显的表现是月经由不规律到完全停止(闭经)。
(5)老年期(绝经期)
绝经期指60岁以后。此期卵巢机能已完全退化,其他生理功能也出现低落。
7. 简述含氮类激素的作用机制。
【答案】含氮类激素的作用机制即“第二信使学说”。
(1)“第二信使学说”的含义 第二信使学说是
苷等。
(2)含氮激素的作用机制与作用过程
①激素(第一信使)和靶细胞膜特异受体结合,形成激素一一受体复合物。
②激素受体通过G 蛋白
AC 使细胞膜内ATP 转变为
③激活激活膜内侧腺苷酸环化酶(AC ),在(第二信使)。 存在的条件下,兰于1965年首先提出。他认为人体内各种含氮激素(蛋白质、多肽和氨基酸衍生物)都是通过细胞内的环磷酸腺苷而发挥作用的。第二信使包括环磷腺苷、环磷鸟依赖的蛋白激酶(APK )。
被磷酸二酯酶
④促进胞内许多特异蛋白的磷酸化。 ⑤靶细胞产生各种生理效应。最后水解而失活。
8. 神经冲动在有髓鞘神经上进行的跳跃式传导有何生理意义?
【答案】(1)跳跃式传导的概念
有髓鞘神经由于轴突外分段包裹有多层高度绝缘的髓鞘,造成膜电阻的不均匀,在郎飞结之间的结间区电阻极高,而结区电阻极低,加之轴突膜仅仅在结区可接触细胞外液,所以局部电流必须从郎飞结穿出膜在髓鞘处形成回路,进行所谓的跳跃式传导。
(2)跳跃式传导的生理意义
①经济性:以不増加纤维直径仅以减少膜电容的方式增加了神经传导速度;
②节省能量:由于兴奋过程仅产生于郎飞结,兴奋传导所需总的
同等直径的无髓鞘纤维相比节省了300倍。
9. 何谓运动处方?试述运动处方的基本要素及各要素在运动处方中的作用。
【答案】(1)运动处方是健身活动者进行身体活动的指导性条款。它是根据参加活动者的体适能水平和健康状况以处方形式确定其活动强度、时间、频率和活动方式,这如同临床医生根据病人的病情开出不同的药物和不同的用量的处方一样,故称运动处方。
(2)运动处方的四要素
①运动形式
依据运动时代谢的特点,将健身活动分有氧、无氧及混合性活动。在运动处方实施中,选择运动形式的条件是:经医学检查已许可;运动强度,运动量符合本人体力;过去的运动经验与本人喜欢的项目;场地、设备器材许可;有同伴与指导者。
②运动强度
运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的运动量,即:运动强度=运动量/运动时间。运动强度是设计运动处方中最困难的部分,它是运动处方四要素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也是运动处方定量化与科学性的核心问题。因此需要有适当的监测来确定运动强度是否适宜,可根据训练时的心率、梅脱、主观感觉程度、最大吸氧量贮备百分比进行定量化。
③活动频率
活动频率是指每周锻炼的次数。每周锻炼3~4次是最适宜的频率。但由于运动效应的蓄积作用,间隔不宜超过3天。作为一般健身保健或处于退休和疗养条件者,坚持每天锻炼一次当然更好,但前提条件是次日不残留疲劳,每日运动才是可取的。关键是运动习惯性或运动生活化,即各人可选择适合自己情况的锻炼次数,但每周最低不能少于2次。
④持续时间
运动持续时间和运动强度关系密切。因为当运动强度达到阈强度后,一次运动的效果是由总运动量来决定的,而总运动量=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即由两者的配合来共同决定,在总运动量确定时,运动强度与运动时间成反比。运动强度较大则运动时间较短,运动强度较小则运动时间较长。
10.试述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答案】(1)血液的组成
内流量也就大为节省,与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