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705古代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之中国文学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鼓子词

【答案】鼓子词是我国宋代的一种说唱艺术。和变文相类似,由韵文和散文相杂构成,篇幅较为短小,因此大多文简而事略,每篇大约只有十章左右的歌唱,因歌唱时有鼓伴奏而得名。但鼓子词不一定限于以鼓为伴奏而交叉韵散文进行说唱的伎艺,也包括多样广泛的表演形态和体制在内。早期的鼓子词是一种用同一词调反复歌唱的艺术歌曲形式,如北宋欧阳修《六一词》有《十二月鼓子词·渔家傲》12首,不叙述故事,北宋赵令畴《侯鲭录》有《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词》,则是一篇说唱故事的鼓子词,对后世影响最大。鼓子词的特点是歌唱时主要用鼓伴奏,还有三弦、扬琴等为辅。现存鼓子词都是封建时代知识分子阶层写景抒情之作,多用于朝廷州府筵席宴会。

2. 新体诗

【答案】新体诗是古体诗到近体诗的过渡形态,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永明年间,又称“永明体”,其代表诗人是谢眺。永明体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进步,为当时的诗坛注入了新的气息,树立了新的美学风范; 他们所积累的丰富的艺术经验,也为后来律诗的成熟及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但由于其过分追求形式的华美,再加上声病得限制,产生了“文贵形似”和“文多拘忌,伤其真美“的弊端。

3. 元白诗派

【答案】元白诗派是指与韩孟诗派同时稍后中唐的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同韩孟诗派相对的、以浅切顺畅的语言直接反映现实的诗歌流派,因其发起中唐新乐府运动,提出乐府诗创作新方向,也有人称其“新乐府诗派”。强调诗歌的惩恶扬善,补察时政的功能,语言方面则力求通俗易解。元白诗派重写实,尚通俗,其远源可以追溯到“风”诗和汉魏乐府民歌那里,其近源则是安史之乱以来一批具有写实倾向的诗人创作,尤其是伟大诗人杜甫的创作。杜甫诗中的写实性和通俗化倾向,在与他同时或稍后的元结、顾况、戴叔伦等人手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表现和继承,而到了贞元、元和年间,即白居易与元镇的手中,则有了强烈的回响。这派诗人注重写实、崇尚通俗,走了一条与韩孟诗派完全不同的创作道路,但其实质也是创新。

4. 辛派词人

【答案】辛派词人是指南宋时期受辛弃疾的影响而形成的一个诗词流派。其成员主要有陈亮、刘过、刘克庄等。辛弃疾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的传统,把爱国激情与豪壮的英雄本色注入词中,以其丰富深刻的内容与豪放劲健的风格感染了同一代词人。他们的词作继承辛弃疾的豪放词风,意象宏大肆意、风格雄豪悲壮、意境慷慨激昂,以抗敌爱国、感叹时事为主要创作内容,使

词更进一步散文化、议论化,但不如辛词蕴藉。

二、简答题

5. 简述南北朝民歌的异同。

【答案】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在《杂曲歌辞》中的抒情长诗《西洲曲》是南朝民歌中艺术性最高的一篇。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乐府诗集. 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中,此外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也有一小部分,共70首左右。《梁鼓角横吹曲》中的长篇叙事诗《木兰诗》,是北朝民歌中最为杰出的作品。南北朝民歌的异同点表现为以下几点:

(1)南北朝民歌的相同点

①自然质朴,通俗易懂

南北朝民歌有自然性、生活性的共性,都具有自然质朴,通俗易懂,多采用口语入诗,能反映民众日常生活的特点。

②大多繁简得当,详略适宜

在《西洲曲》中细描女子对情人的无尽相思,热恋的欢乐,离别的伤怀,殉情的决绝激愤,娓娓道来,丝毫不觉得繁琐累赘; 而在《木兰辞》中对木兰在战场上发生的事通过“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来描述,意义一目了然,又小让人觉得敷衍搪塞。

(2)南北朝民歌的不同点

①题材方面的不同

南朝民歌绝大多数写情歌; ,比朝民歌题材较广阔,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比方的景色和风俗,如《敕勒歌》; 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 频繁的战争; 以及一些羁旅行役、怀土思乡之作和婚恋题材的作品。

②风格方面的不同

南方民歌风格清丽缠绵; 北朝民歌的情调和风格是直率朴素、刚健豪放。

③形式特点方面的不同

南朝民歌体制小巧,大多为五言四句; 北方民歌中的长篇叙事诗较多。

④语言方面的不同

南朝民歌语言清新浅近,大量运用双关语,这是南朝民歌尤其是吴歌的显著特点; 北朝民歌语言则朴素无华,大都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歌唱,其中又以鲜卑语的歌辞居多,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6. 简述《世说新语》的语言特点。

【答案】《世说新语》的语言简约含蓄,隽永传神,透出种种机智和幽默。许多广泛应用的成语便是出自此书,如难兄难弟、拾人牙慧、咄咄怪事、一往情深等。鲁迅曾把它的艺术特色概括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世说新语》的语言特点主要表现为:

(1)简约

简约是《世说新语》语言的突出特点之一。无论是人物语言,还是叙述语言都呈现出简约的特点。除去省略无关紧要的人物字号、籍贯、仕宦以求简约外,还有两点较为明显:一是淡化情节,删除枝蔓,避免过多的细节描写,从而节省笔墨; 二是不作撰录者本人的评判,至多是“时人”“时论”的意见。

(2)象喻

象喻即借助物象来比喻、象征,此点多见于人物识鉴与品藻,或比拟其姿容,或比拟其才性。象喻的妙用,在于化抽象为具体,既具言辞之美,又耐人寻味。同《系辞传》中的“立象以尽意”一样。

(3)玄远

玄远是指有余意,玄远特征的形成与前两个特征有着必然的关联。语少意多,自然给人玄远之感; 而象喻作为一种表达方式,要求读者体悟会心,同样意余言外。此类语言,颇多潜在之意,弦外之意。

(4)个性化

对清谈中人物风致,颇多称誉,这是《世说新语》着重人物描摹刻画的重要体现。语言的个性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二是刘义庆在叙写中注意突出人物的个性。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在人物性格划分的门类中,则比较集中地显示出刘义庆注重表现人物个性的用心。如王子猷的倨傲,曹操的善诈,王戎的吝啬等等都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甚至成为该性格的典型。

7. 《汉宫秋》的创作怎样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的感受。

【答案】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历史上的昭君出塞故事为题材。关于昭君出塞的史实,载于《汉书》的《元帝纪》《匈奴传》和《后汉书·南匈奴传》。东汉以后,历代都有题咏昭君之作,值得注意的有托名王姑写的《昭君怨》、石崇的《王昭君辞》以及唐代的《昭君变文》等。

作家根据现实需要对这一历史题材进行了艺术改造,寄寓着作者对历史的认识和对现实的感受,使之成为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历史悲剧。具体说来,马致远是通过以下几点文学创作方法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的感受:

(1)改变了戏剧发生的历史背景

按照历史形势,汉强胡弱,《汉宫秋》却改变了胡汉之间的力量对比,把汉朝写成软弱无力、任由异族欺压的政权。作者虽然写到君臣、民族之间的矛盾,但着重抒写的,却是家国衰败之痛,是在乱世中失去美好生活而生发的那种困惑、悲凉的人生感受。

(2)虚构了一个贪贿的中大夫兼画师毛延寿,并把他塑造成奸臣的形象

在马致远笔下,汉朝的文武百官都是一批“干请了皇家俸”,却不能“安社稷,定戈矛”的废物。他们平时“山呼万岁,舞蹈扬尘”,一旦有事,便互相推搪,“似箭穿着雁口,没个人敢咳嗽”。文恬武嬉,招致了政权的衰败。

(3)创造性地改造了故事情节

马致远笔下的王昭君直到出塞前才得以与元帝见面,改为两人此前己相遇且成为了一见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