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810中国古代文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汉书·艺文志

【答案】《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东汉班固编纂,以刘歆的《七略》为蓝本,将古代文献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类。对先秦学术文艺演变,做了概要的叙述。其美学观点,强调文学艺术与现实的关系,认为民歌是由于哀怨或欢乐荡激心灵的产品,君土可以由此而了解民风习俗的轻薄或淳厚。

2. 熏浸刺提

【答案】熏浸刺提是梁启超提出的关于新小说的文学主张。语出其《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梁启超认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而人们特别偏爱小说的原因,在于小说能够提供一种新的境界,使读者得到想象中的满足,能够帮助人们认识生活,认识自身。他将小说作用概括为“熏”“浸”“刺”“提”四个方面。“熏”是指感情潜移默化,“浸”是指感人至深,“刺”是指使人感情受突然刺激,“提”是指读者随书的感情而变化,把自己融入其中。

3. 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答案】南宋中兴四大诗人,是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四位诗人的合称,又称南宋四大家。尤袤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少; 杨、范虽比不上陆游,但各有特色。杨万里一反江西诗派的生硬槎桠,创立了活泼自然的诚斋体。杨万里、陆游流传下来的作品,数量之多实在惊人。中兴四大诗人代表了宋代诗歌第二个最繁荣的时期。杨万里有《诚斋集》,范成大有《范石湖集》,陆游有《陆放翁集》传世。

4. 三家诗

【答案】三家诗是“鲁诗”“韩诗”“齐诗”的合称。三家诗在汉代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鲁诗源于申培,齐诗源于辕固生,韩诗源于韩婴。齐诗多荒诞,鲁诗多保守。魏时齐诗己亡佚。鲁诗至西晋亦亡,韩诗亡于南宋,现仅有《外传》。三家诗都相当繁琐,解经一字,洋洋千言,也都使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成,所以这三家诗又称为“今文学派”“今文经学”。今文经学,是经学中研究今文经籍的一个流派。

5. 盛唐气象

【答案】盛唐气象在宋元明清时代是一个文学批评的专门术语,指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宋代严羽《沧浪诗话》最推崇盛唐诗,指出盛唐诗的特征是“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并对此在其诗话中多有阐述。以后明清诗论家承严羽之说,常把雄壮、浑厚一者作为盛唐诗歌的风貌特征,并称之为盛唐气象。盛唐指唐玄宗在位的开元、天宝年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

“盛唐气象”,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感情饱满,基调高亢,“文质取半,风骚两挟”; 形式完美,体裁皆备,风格明朗,技巧精纯; 语言清丽,音律和谐。诗歌中洋溢着一种昂扬进取、积极振奋的时代气息,回荡着热烈奔放、乐观欢快的青春旋律——这一切合起来就成为盛唐诗歌与其他时期的诗歌相区别的特色。

6. “桐城中兴”运动

【答案】“桐城中兴”运动是曾国藩为使桐城派适应时代需求而进行的一场革新运动。曾国藩自称论文师从方苞、姚鼐,为文义法也取自桐城派。但他颇不满于某些桐城末流文章的拘谨平淡,因此在文章表现的内容上强调了经世致用; 而在文章的表现形式上,则吸取了汉赋的优点,高洪雄健,呈现出阳刚之美。这就将桐城派发展到了新的阶段一一以湘乡派为主流的阶段。自此,以桐城地域命名的“桐城派”应运而生。所以,曾国藩实有“中兴”桐城派之功。

7. 花间派

【答案】花间派是以温庭筠、韦庄为代表,专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内容的词派。花间派因《花间集》得名。花间派以温庭筠为鼻祖进行创作,其核心内容不脱冶游宴乐、男女私情,多用华丽的辞藻和婉约的表达手法,写女性的美貌和服饰以及她们的离愁别恨。在艺术上则是文采繁华、轻柔艳丽,崇尚雕饰,追求婉媚,充溢着脂香腻粉的气味,风格绮艳婉丽,对宋词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8. 古诗十九首

【答案】《古诗十九首》,古诗组诗名,其所产生的年代应当在东汉顺帝末到献帝前。南朝萧统从无名氏《古诗》中选录了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的。这些诗反映了汉末中下层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许多诗篇以其情景交融、物我两化的笔法,构成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锺嵘在《诗品》中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在中国诗史上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它的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为后人师法,几至形成模式。它的艺术风格,也影响到后世诗歌的创作与批评。

二、论述题

9. 试述曹操诗歌内容及艺术特点。

【答案】曹操是建安诗歌的主要倡导者,其在文学上的成就主要以诗歌为主,现存的二十多首诗,全部都是乐府歌辞。他的诗用乐府旧题写时事,既有民歌特色又有所创新。

(1)曹操诗歌的内容

①反映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正义感和悲愤情绪,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厚同情。

《薤露行》对何进误国、董卓殃民有很真实的描绘。《篙里行》揭露初平元年袁绍等人兴兵讨伐董卓,内部混战的情形,突出地写了军阀混战所造成的惨象。《苦寒行》和《却东西门行》描写征人的生活和他们的思乡之情,十分逼真。

②表现诗人的雄心壮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这类诗慷慨悲壮,具有更浓厚的抒情色彩。如《短歌行》充分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以及统一天下的壮志。

③表达人生短暂的哀叹。渴望建功立业,实现一统天下的政治抱负,如《观沧海》。

(2)曹操诗歌的艺术特点

①诗歌形式的大胆创新

这些乐府歌辞虽沿用汉乐府古题,却并不因袭古辞古意,而是继承了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精神,“用乐府题日自作诗”,反映了新的现实,表现出新的面貌。曹操首开以乐府古题自作诗的风气,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曹操诗歌具有鲜明的民歌特色,他将诗歌提升到一个汉乐府民歌未曾达到的领域,从而使诗歌表现鲜明的文人性。曹操五言诗显示了由言志向抒情转型的痕迹,并为后来山水诗、意象写法奠定了基础。

②富写实精神,抒雄心壮志

汉末建安时期,是中国社会最混乱、最黑暗的时期,曹操直接以汉末大乱为题材,描写了当时动荡的社会现实。以《薤露》《篙里行》为代表,真实地描绘了天下动乱、生灵涂炭的苦难情景。《燕露行》写了汉末董卓之乱的前因后果,读来如浏览一幅汉末的历史画卷。曹操生于官宦,对天下具有野心,故怀有统一之雄图。

最能反映曹操政治家的伟大胸襟和宏伟抱负的是他的咏志抒怀诗。《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堪称这方面的杰作。在这些诗中,总体现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也就是“自强不息”的生命意识。曹操诗作的创作特色及其艺术魅力在于“气吞山河的壮志”“大悲大壮的情怀”“阔大雄奇的意境”,这些充分体现了曹操诗歌的崇高美。

③悲凉慷慨,沉雄古朴

曹操把动乱板荡的时局,戎马控惚的经历,统一天下的雄心,交织在他的诗歌中,形成了古直悲凉、慷慨沉雄的艺术风格。而且以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地位,爱好、提倡诗歌创作,遂使建安诗坛人才之蔚茂,一时彬彬,奠定了其建安文学领袖的地位,开启了建安文学的新风,亦影响了后来杜甫、白居易等人之文风。

曹操的诗通过朴质的形式披露其胸襟与豪情,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曹操的诗歌具有’降慨悲凉的艺术风格,虽然这种风格为建安时期许多作家所共有,但在曹操的诗歌中体现的最为突出。曹操诗歌中弥漫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忧世之乱,忧才之失,忧己之志,构成了曹操诗歌的感时伤事的情感基调。他的诗气势磅礴,格调悲壮,为人们展示了一幅幅悲凉壮美的人生画图。

10.论述《儒林外史》与晚清谴责小说的讽刺艺术的异同。

【答案】《儒林外史》与晚清谴责小说(以《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为例)的讽刺艺术的异同分别为:

(1)两者讽刺艺术的相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