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715哲学基础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单项选择题
1. 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
A. 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哲学学说
B. 世界的本质只有一个的哲学学说
C. 世界是发展变化的哲学学说
D. 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的哲学学说
【答案】B
【解析】“一元论”是主张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的哲学学说,它分为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
2.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 )。
A. 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 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D.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答案】B
【解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绝对运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 但“动中有静”,相对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式和量度,是物质分化的前提和条件,“静中有动”。所以,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统一的。
3. 实践具有高于理论的品格,是因为实践具有( )。
A. 自觉能动性
B. 社会制约性
C. 直接现实性
D. 客观实在性
【答案】C
【解析】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列宁指出:“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直接现实性是指实践是人自身作为物质力量并运用物质手段与物质对象发生实际的相互作用,并创造出相应的产品,因而这种“感性的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
4.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 )。
A. 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B. 感性认识的局限性
C. 感性认识对人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
D.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答案】B
【解析】A 项,我们可以认为感性认识是肤浅的认识,但肤浅不等于不可靠。B 项,感性认识是关于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关于事物本质的认识。仅获得关于事物现象的认识不能正确的理解事物,只有认识事物的本质才能理解事物,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更深刻地感觉事物。因此,感性认识有待于升华成理性认识。C 项,因为关于认识现象的感性认识虽然不是关于事物本质的认识,但由于现象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因而不能认为感性认识对于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帮助。D 项,与题干没有解证关系。
5. 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
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
B.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C.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
D.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
【答案】B
【解析】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指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关系的原理,毛泽东同志对事物矛盾的实质的概括。他认为:“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
6. 人的本质决定于它的( )。
A. 生物性
B. 社会性
C. 历史性
D. 阶级性
【答案】B
【解析】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现实的人类社会是一个纷繁复杂的有机体,社会中的每一个具体的人都处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在这些众多的社会关系中,主要有生产关系,有政治关系,有人伦关系等等。现实的人,就是处在这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中,是这一切社会关系的集中表现。而在这些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在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中产生和建立起来的生产关系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它对其他社会关系起着决定作用。
7. 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指人们( )。
A. 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历史
B. 不受必然性制约的创造性活动
C. 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D. 按照共同拟定的计划改造自然和社会
【答案】C
【解析】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人不能摆脱必然性的制约,超出必然性所限定的范围去寻找自由。人的自由不在于摆脱必然性,而在于正确地认识和把握必然性。人们一旦认识了必然性,把握了规律,就能比较准确地判断事物,确定行动计划,把握和利用这种必然性为自己的目的服务。因此,从外在限制转化为自由,始于人们对必然的认识。
8. 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问题上,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在于( )。
A.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不承认相对静止
B. 把相对静止绝对化
C. 把静止看成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 把运动看成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答案】A
【解析】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①运动和静止是有区别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一切变化。静止指事物的位置或性质未变的状态; ②运动和静止是相互渗透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③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一定时间、一定范围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而运动是无时、无所不在的,永恒的; ④否认运动及其绝对性,是形而上学世界观; 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它们都从不同方面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9.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 )。
A. 不停顿地变革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发展
B. 根据生产力要求调整生产关系,以免阻碍生产力发展
C. 运用生产关系改变生产力发展的方向
D. 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不应调整生产关系
【答案】B
【解析】无论是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还是超越于生产力,都会对生产力破坏。生产关系必须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10.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是指( )。
A. 改革就是否定社会的一切
B. 改革就是社会形态的质变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