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研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及答案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有哪些表现? 如何认识其变化的原因?
【答案】(1)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的表现主要有: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所有制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就是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 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法人资本所有制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发展的新形式。它体现了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资本主义所有制经过这些形式的演变,资本占有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
②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工人阶级反抗力量的不断壮大,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开始采取一些缓和劳资关系的激励制度,促使工人自觉地服从资本家的意志。这些制度主要有:职工参与决策制度; 终身雇佣制度; 职工持股计划; 社会福利制度。当代西力一国家在分配领域的这些变化,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对于其分配关系的新调整,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由此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③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在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是:传统的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己经发生很大变化; 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 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实现了从传统劳动方式向现代劳动方式的转变。
④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加强。它与市场机制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在经济调节机制变化的同时,经济危机形态也发生了变化,金融危机对整个经济危机的影响加强。
⑤政治制度的变化。主要表现是: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 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 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口益扩大,成为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中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
(2)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①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主要有:
a. 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b. 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
c. 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卞义产生了一定影响:d. 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的实质:
a. 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b.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
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把资本主义的部分变化夸大为资本主义的质的根本变化的认识是片面的,也是不科学的; 完全否定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意义,否认当代资本主义已经在许多方面不同于传统的资本主义的观点也是不可取的。
2. 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答案】通过对商品关系的深刻分析,马克思阐明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形成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它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如下: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在马克思之前,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已经认识到了商品的二因素,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 大卫·李嘉图甚至己经认识到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量,而不是生产商品实际耗费的劳动量。但是由于他们没有区分劳动的二重性,所以不能回答什么劳动创造价值; 不能明确区分价值和交换价值,不是从生产商品中所耗费的劳动来解释价值,而是从该商品所换来的另一种商品包含的劳动量来解释该商品的价值; 小理解社会必要劳动量是如何决定的。结果,在价值的形式、价值的本质、价值的源泉和价值量的决定等重大理论问题的认识上出现了混乱和错误。
马克思在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的同时,创立了劳动一重性理论,第一次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从而为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此外,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创立也都同劳动二重性学说有关。因此,劳动二重性理论成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在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分析中得出的,但是如果撇开其中的制度因素,它包含的关于价值的本质和价值量的规定的理论,关于价值形式的演变和货币的产生及其本质的理论,关于价值规律的理论等,都是对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市场经济发展最一般规律的揭示。
我国正在实现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中所揭示的关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一般理论,对于我国深化经济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3. 简述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
【答案】(1)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产生人类意识以来,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世
界上的这两大类现象和人类的这两大类活动,都不能不涉及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这两者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同时也就必然成为哲学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
(3)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人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就是人作为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没有存在和思维关系的发生,任何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都不可能实现。所以哲学基本问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
(4)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间题,才能为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包括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在内的整个世界的规律奠定基础。
4. 阐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答案】(1)社会存在
①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②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而且它作为劳动对象也不断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领域。
③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④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第一,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第二,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第三,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2)社会意识
①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②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可以从不同角度将其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在:
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②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产生的最切近的基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实践的能动性决定了意识反映的能动性。所以,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世界的反映。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依赖性,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