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两宋时期的对外贸易包括海外贸易与民族贸易两个部分,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使得各政权都在边境地区设置了榷场进行互市贸易。榷场的废置取决于双方政权的战和关系,而榷场一般也设置在边境接界地区。因此,本文主要是通过考察榷场的废置状况分析两宋的民族关系,以及考察榷场的地理位置分析两宋的疆域。这个立意主要是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高中历史第三分册(试验本)的第19课《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一课的教学实践。本文分为四章,加上引言和结语共六部分。引言部分:对选题的缘起、意义和方法进行了阐述,并综述了该领域的相关学术研究。第一章:“榷场”释义。考察得出“榷场”是辽宋夏金时期民族贸易的场所或机构,是中国古代的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互市贸易发展的特殊阶段。但是榷场也有指对国民经济重要部门进行专卖的机构的含义,明确本文研究的榷场属于前者。第二章:宋、辽榷场考述。考察宋、辽之间每一个榷场设置的时间、废置的时间,发现在澶渊之盟前,宋辽榷场废置频繁;澶渊之盟后,宋辽榷场设置则固定,长期存在的是“河北四榷场”,并自己绘制《宋辽榷场位置略图》展现宋辽榷场的地理位置及其疆域状况。第三章:宋、夏榷场考述。考察宋、夏之间榷场置废时间,探究宋、夏民族关系,并绘制《宋夏榷场位置略图》展现宋夏榷场的地理位置及其疆域状况。第四章:宋、金榷场考述。宋、金在“海上之盟”时就提出了“仍置榷场”,但是此后宋金之间长期战争不断,直至绍兴和议后宋金才正式建立榷场。考察每一个榷场的置废,探究宋、金关系的变化,并绘制《宋夏榷场位置略图》,发现与《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一课教材中的地图有所出入,进一步考究,指出教材的错误之处。结语部分:总结全文。本文主要的亮点在于将中学历史教学与史学研究相结合,通过详细周密的考辨得出宋辽、宋夏、宋金之间的榷场设置状况,并自制榷场设置一览表与榷场位置略图。本文主要目的服务于中学历史教学,更好地指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并希望以此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精神。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