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京印刷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出版社经营管理(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书业企业使命陈述

【答案】书业企业使命陈述,是指阐明企业的根本性质与存在的理由,说明企业经营的宗旨、哲学、信念、原则,根据企业的意愿及服务对象的性质揭示企业的远景,为企业目标的确立与战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明确的使命陈述是书业企业有效树立目标和制定战略的精髓所在,包括:一是明确企业发展方向与业务主题;二是协调书业企业内外部矛盾冲突;三是建立顾客导向思想。

2. 增长比率

【答案】增长比率(,是指度量书业企业在经济和出版产业增长中保持经济地位)

的能力,包括销售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每股收益增长率、每股红利增长率。

3. 盈利比率

【答案】盈利比率(,是指通过销售收益和投资收益值度量书业企业总体经)

营效果,包括毛利率、经营利润率、净利润率、总资产收益率、股本收益率、每股收益、市盈率。

4. 奖励性薪酬

【答案】奖励性薪酬是一种补充性劳动报酬形式,一般是指对员工超额劳动或工作高绩效的一种货币形式的劳动报酬。企业以货币形式给予的补偿就是奖金。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员工的生产效率从而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奖励制度是指比较固定的、规范的奖励性薪酬分配和运作方式,

一般由奖励的种类、奖励指标、奖励条件、奖励范围、奖励周期、奖金的提取与分配等内容构成。

二、简答题

5. 书业企业在实施质量标准化工作中,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案】书业企业在实施质量标准化工作中,应遵循下列原则:

(1)书业企业质量标准应当来自于出版物市场的需求,是出版物市场需求的抽象化和定量化。不同的读者,其需求也会大不相同。市场研究是制定或选择书业企业质量标准的第一步。制定或

选择书业企业质量标准即是将市场研究的结果定量化,把“真实需求”转化为“代用需求”或“规格”。

(2)书业企业质量标准的制定、修改必须迅速适应出版质量管理重心的转移,为改进和提高书业企业质量提出有效的依据。同其他管理工作一样,书业企业标准化工作的进行也存在着循环。通过质量标准的制定、贯彻、检查、修订或重订,书业企业质量标准也会通过质量管理与实践而不断完善。制定或选择书业企业质量标准或规格对于整个书业企业质量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3)书业企业质量标准是出版物质量设计、服务质量设计、质量控制、质量管理的前提条件和基础。衡量出版物质量的好坏不能仅仅看是否符合《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的要求,也不能仅仅

看是否获得某种奖项,其最终最高的标准应当是读者的认同。

6. 我国出版业宏观管理体系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答案】出版业宏观管理是指一个国家政党、政府、行业组织对出版业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的统一、系统而全面的管理。出版宏观管理体系则是指出版宏观管理的主体与客体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彼此结合,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或功能而形成的整体。按照系统论理论,出版宏观管理体系具体包括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管理目标、管理手段和管理内容等要素。在出版宏观管理过程中,管理主体通过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对管理客体进行监督,以期达到预定的目标。

(1)出版业管理主体

我国出版业宏观管理的主体是国家,是代表国家行使出版行政管理权力的特定的主管部门,这一主管部门主要是国家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版权管理部门)、文化主管部门以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等。

(2)出版业管理客体

我国出版业宏观管理的客体,或者说管理的对象既包括市场经营主体,同时也包括这些市场经营主体所从事的各种市场行为及出版物。

(3)出版业管理目标

国家加强对出版业宏观管理的目标是为规范出版物发行活动,维护出版物市场秩序,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出版物市场体系,发展社会主义出版产业,保持出版经济的有序运行。规范出版物发行活动,维护出版物市场秩序是出版物市场管理最基本、最直接的目标。发展社会主义出版产业,保持出版经济的有序运行是出版物市场管理的最终目标。此外,出版物市场管理还有各项具体的目标。

(4)出版业管理手段

①行政管理手段,具体运用于出版业管理,主要是通过审批、核准、许可、登记、合同管理、民营书业管理、市场管理等具体工作,以及依据由国家机关制定的各项管理条例、规章制度和政策指令等,来直接约束和指导各

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协调各种经济成分之间的关系,保护合法经营,制止非法活动,维护出版物市场秩序的。

②法律手段,是指通过国家制定的各种法律、法规,来调整出版物市场中发生的各种关系。这种管理方法具有规范性、强制性、稳定性的特点。法律方法在出版业管理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行政法规和经济法规的贯彻和执行上。我国已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出版业管理的法律法规。

③经济管理手段,是指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依靠经济综合部门,运用各种经济手段来管理出版物市场的方法所谓经济手段,是指在管理活动中,运用价格、成本、工资、利润、利息、税收、奖金、罚款等经济杠杆和价值工程以及经济合同、经济责任、经济核算等方法,它是以经济利益为动力,运用物质利益原则管理经济的方法。

(5)出版管理体制

出版管理体制,是指国家在出版事业管理机构设置、领导隶属关系、管理职能权限、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等方面的一系列制度的总和。形式上,我国出版管理体制是预防制和追惩制相结合;管理手段上,我国的出版管理综合了法律、行政、行业、经济等多种手段,是直接管理和间接管理相结合。

7. 书业企业传统的业务流程存在哪些弊端?

【答案】书业企业传统的业务流程存在着不少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很少有人对整个流程负责。传统的书业组织由各个职能部门或中间机构、直属分支机构等组成,这种部门划分将整个流程分割成为一个个片断。其结果是,参与某一工作流程的各个工作人员都目光向内,只关注自己的小单位,向上看,注意其上司,而很少有人目光向外,关注顾客。

(2)抑止了革新和创造。传统的专业化分工把整个流程分离开来,这种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企业内的革新和创造性,导致组织的僵化。例如,若书业企业的某个职员有一种能对流程加以改进的新创意,他只能报告给他的顶头上司,再由后者向更上一级的管理者报告,如此逐级上报,直至最高领导。

(3)对市场反应迟钝。传统组织暗含着这样的假设,即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是不大的,是可以预见的。因此,这样的组织对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比较弱。还是以出版社为例。在出版社中,对图书产品销售情况最为了解的是发行人员,对市场需求最了解的也是接触市场最紧密的发行人员,而掌握选题策划的却是出版社的编辑人员,对市场信息的匮乏必然会导致所生产图书产品的滞销。

(4)规模不经济。传统组织的业务流程往往具有过度分工的特征,由此导致企业规模庞大臃肿。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企业采用传统业务流程的结果。许多企业的生产费用在不断下降,而其组织费用却在不断上升,导致企业规模不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