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化学法提高丹参与黄芩愈伤组织及克隆苗有效成分含量研究

关键词:丹参,黄芩,组织培养,有效成分,含量测定

  摘要

  丹参是一种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重要中草药。长期以来医药界对丹参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发现其具有广泛和较高的药理活性,从而使其在临床上用途广泛且用量大。我国丹参植物资源丰富,几乎全国都有分布,但各地产丹参质量参差不齐,为制剂的质量控制带来一定困难,因此有必要寻找优良品种的丹参,以保证药材质量的稳定性和优良性。另一方面,丹参中有效成分含量有限,如能将现代化学与生物技术结合应用于丹参的研究,以改良丹参品种或大量生产丹参有效成分必将有很大的意义。黄芩是一种用于治疗湿热泻痢、肺热咳嗽、热病烦渴、黄疸、目赤肿痛、积热吐血、胎动不安等症的常用中药。黄芩药材生产主要采用种子或无性扦插繁殖,也可采用无性繁殖技术,来取得一定的增产效果。但药材长期人工栽培会使品种退化,产量和质量下降,化学成分不稳定,因此有必要应用组织培养技术进行品种选育和提纯复壮工作。 植物组织培养是应用无菌培养的方法培养植物的离体部分,也即是一种将自然环境中分离出来的植物细胞或组织放入含有合成培养基的瓶中,在无菌条件下使之生长或发育的方法。它对于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种质保存、育种、种苗的快繁脱毒、有效成分的生物合成、生物转化以及人工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等都有巨大潜力。目前在组织培养方面,国内外对丹参芽苗的叶片脱分化及根芽分化的外源激素上做了深入的研究,光质、温度等物理因素对丹参芽苗的次生代谢产物的有效合成也有报道。在当今黄芩组织培养的研究领域中,对影响其生长的基本条件,如温度、光照、湿度等以及后期提取进行的考察比较详尽,但对丹参与黄芩在生物合成调控方向上的研究还不多。 本论文根据中药现代化的要求,利用组织培养技术结合现代分析测试手段,通过改变培养基的PH值和金属离子浓度、添加不同种类和不同浓度的前体化合物及其它诱导子,并采用分光光度法与高效液相色谱法等现代分析测试手段考察丹参芽苗及黄芩愈伤组织中有效成分含量的变化,研究有效成分的合成途径,并依据丹参芽苗的生长率及其脂溶性总酮和水溶性总酚相对含量、黄芩愈伤组织的生长率及其总黄酮、黄芩甙相对含量,确定了丹参芽苗与黄芩愈伤组织生长和进行其有效成分生物合成的最佳条件。克隆出有效成分含量高的绿色药材优良新品系,并在大田进行栽培试验,为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结果表明:以提高脂溶性总酮含量为标准,丹参组织培养芽苗生长的最优条件为PH=5.4,Fe2+、Cu2+、Zn2+、Mn2+、Mg2+分别为MS培养基的0.5倍、0.5倍、1.5倍、0倍、0.5倍,加乙酸钠2.0mmol/L的"改良MS培养基"。以提高总黄酮含量为标准,黄芩愈伤组织生长的最优条件为PH=5.4 ,Fe2+、Cu2+、Zn2+、Mn2+、Mg2+分别为MS培养基的0.5倍、2.0倍、1.5倍、1.5倍、0倍,加乙酸钠0.1mmol/L的"改良MS培养基"。 实验证明在最佳条件下的培养基中培养21天后收获得丹参芽苗的脂溶性总酮含量(0.253%)为对照组丹参芽苗的脂溶性总酮含量(0.101%)的两倍半。在最佳条件下的培养基中培养21天后收获得黄芩愈伤组织的总黄酮含量(3.53%)为对照组黄芩愈伤组织的总黄酮含量(1.85%)的近两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