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817综合考试[艺术学]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从中国现代音乐发展历程看新歌剧《白毛女》的诞生。

【答案】(1)新歌剧的概念

新歌剧是“五四”以来逐渐发展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了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而以歌唱为主的戏剧形式。借鉴西洋歌剧,又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民族民间音乐。

(2)《白毛女》的艺术成就

《白毛女》由鲁迅艺术学院于1943年集体创作。它根据民间流传的《白毛仙姑》的故事改编,深刻地表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农村的基本矛盾,揭示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深刻主题。其音乐创作成就主要有:

①准确而成功地以音乐塑造人物形象。作曲家们通过音乐来具体细致地刻画人物形象,使其性格化、戏剧化,并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赋予音乐强烈的戏剧性,使人物性格得到多层次展示。

②广泛吸收民间音调作为主要人物主导主题的音调基础。如喜儿的主题音调是以河北民歌《小白菜》作为基础写作的,杨白劳的主题音调则是以山西民歌《捡麦根》为基础创作的。

③有意识地借鉴吸收戏曲音乐的素材与手法,增强了音乐的感染力。例如,喜儿的唱段中运用了秦腔以及河北梆子的音调特点,表现了由悲到愤、由愤到恨的情感变化。

④大胆而又谨慎地借鉴了西洋歌剧经验。剧中尝试运用了独唱、伴唱、重唱合唱的形式,运用了和声、复调等多声部音乐手法,乐队方面使用了中西乐器的混合编制。

1945年《白毛女》成功演出,成为中国新歌剧成型的标志,为后来新歌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2. 我国清代戏曲的四大声腔有哪些?

【答案】昆腔、高腔(弋阳腔)、梆子腔、皮黄腔。

3. 简述沈心工、李叔同在音乐启蒙力一面的贡献。

【答案】(1)沈心工的贡献

沈心工是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家。他的创作词曲配合贴切,易于上口,多以民主教育为主要内容,善于描写儿童生活中的事物,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学生传达进步文明的思想。是最早使用白话文写作歌词的作者。沈心工是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之一,最早在中国开设了乐歌课和音乐课,出版了《学校唱歌集》《重编学校唱歌集》《民国唱歌集》,编写了一百八十多首学堂乐歌,在填词过程中,密切地结合青少年心理、生理特点,编写的题材广阔丰富、语言通俗易懂、意味深

长。如《竹马》《赛船》《铁匠》。《黄河》是自己根据杨度的词作曲,曲调大气雄浑,抒发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2)李叔同的贡献

李叔同曾独自编印了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回国后曾在多所学校任教,为艺术教育事业的初创做出显著贡献,培养了许多音乐家、美术家。一生编写七十多首歌曲,如《早秋》《月夜》《送别》《春游》等,这些歌曲曲调流畅优美,文辞秀丽生动,艺术形象和声调音韵上歌词与曲调完美结合。他的歌曲多带有抒情性质,强调学校歌曲的审美性质。有的在曲调基础上配上了钢琴伴奏,如《送别》,三声部合唱曲《春游》。

二、论述题

4. 结合我国20世纪20年代的历史条件和音乐发展情况,阐述音乐家萧友梅对中国近代音乐教育事业的历史贡献。

【答案】(1)贡献

萧友梅早年曾留学日本学习教育学和音乐,后又赴德国学习音乐理论,作曲及哲学和教育学。并以《17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研究》一文获莱比锡博士学位。回国后立志创建中国音乐教育事业。

①他曾参加组建我国早期的几所音乐教育机构。如北大音乐传习所,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科、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

②除担任多门课程的教学和负责人量行政事务外,还组织演出、编写讲义、进行创作。他是我国较早掌握西洋现代作曲理论进行音乐创作的作曲家,创作了许多各种体载的作品。代表作有歌曲《问》《“五四”纪念爱国歌》,合唱《春江花月夜》,管弦乐曲《新霓裳羽衣舞》,大提琴曲《秋思》等。他创作的《卿云歌》成为辛亥革命后中国政府颁布的第一首国歌。

③1927年在蔡元培支持下在上海创建了国立音乐院。1929年奉命改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简称,国立音专,萧任校长。此后几十年把所有的精力全放在办好学校上:

a. 为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不遗余力在上海罗致一批具有较高音乐造诣和丰富音乐教学经验的中外音乐家聘为音专的教师,如查哈罗夫、黄自、朱英、青主等等。

b. 在教学管理方面,音专基本采用了西欧专业音乐教育较为发达国家单科音乐大学的体制,同时又结合中国实际,分设了本科、师范班、高中班、选科班等,并按专业分设理论作曲、键盘乐器、乐队乐器、声乐、国乐各组。萧友梅所做的一切,使国立音专成为了当时具有相当规模与国际水准的中国最高音乐学府。他本人也被誉为“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宗师”。

(2)艺术成就

①旋律进行和节奏变化都比较平稳,篇幅大部分较简短,曲式偏重于上下对称的方整性结构。 ②绝大多数作品都带有钢琴伴奏,但其音型织体比较简单,主要起在和声上做必要衬托的作用。

5. 综述曾志态的音乐活动。

【答案】(1)音乐活动

①致力于开展普及音乐的社会音乐活动,其中东京中国留学生的“亚雅音乐会”及“上海贫儿院音乐部”在当时属于首创的性质。

②致力于学堂乐歌的编写,1903年编写的《练兵》《游春》《扬子江》等发表于《江苏》杂志上,同年4月编印出版《教育唱歌集》。

③致力于音乐方面的著述,这是他对中国新音乐事业建设贡献最突出的一个方面。

a.1903年,在《江苏》杂志上连续发表《乐理大意》和《唱歌及教授法》。

b.1904年编印出版了他所编译的《乐典教科书》,这是当时我国最早出版的一本比较完备的、系统介绍西方音乐体系的乐理教科书。

c.1905年,编印出版了包括乐理、唱歌教授法及风琴练习法融于一体的《音乐全书》; 同年在《醒狮》杂志上发表了他所编写的《和声略意》。

d.1905年,于《新民从报》上发表有关发展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的论文《音乐教育论》。 ④较早地对编写学堂乐歌提出了非常精辟的批评,主张作歌要“质直如话而神味隽永”。

(2)主要贡献

曾志态是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乐歌编创、理论研究、创立音乐社团、组织管弦乐队和提倡京剧改革等方面。

①编创乐歌。1903年,曾志态在中国留学生“江苏同乡会”于东京编印的《江苏》杂志上,发表了《练兵》《游春》等6首乐歌,乐谱采用五线谱和简谱对照的形式。这是目前所见最早公开发表的一批学堂乐歌。

②理论研究。1904年,曾志态从日文转译了英国人编著的《乐典教科书》,这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最早的一部较为完备的乐理教科书。他在《醒狮》杂志上发表的《和声略意》,成为中国人写作的讲述西洋和声学知识的第一篇文章。1904年曾志态在《新民丛报》上刊载的《音乐教育论》是我国最早一篇系统阐述近代音乐教育问题的论文。③创立音乐社团。曾志态在日本和上海时期均组织过音乐社团,对介绍与推广西方音乐的知识、技能起到了积极作用。1904年发起组织“亚雅音乐会”,其宗旨是“发达学校社会音乐,鼓舞国民精神”。1907年夏与高砚耘、冯亚雄等人在上海举办“夏季音乐讲习会”,传授西洋音乐理论知识和器乐演奏技能,是为普及音乐教育而举办的音乐讲习班性质的社团组织。

④组织管弦乐队。1908年曾志态主办慈善机构“贫儿院”,并组织“贫儿院管弦乐队”。尽管演奏水平十分有限,但该乐队是我国近代第一个由中国人组成的西式管弦乐队。

⑤提倡京剧改革。曾志态试图改良京剧,虽未获成功,但作为我国近代采用中西乐器伴奏改革京剧之先驱者,其探索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曾志态为我国近代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尤其在音乐理论领域颇有建树。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评价他为“我国此学先登第一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