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694公共管理基础考研题库

  摘要

一、概念题

1. 政策调整

【答案】政策调整是指依据政策评价的结果,对实施中的现行政策采取补充、修正和终止的动态过程。政策调整的基本内容有:

(1)政策补充。在被认为继续可行的政策中,增加新的内容,拓展政策的规范空间,以适应内外政策因素变化的需要。

(2)政策修正。改正政策中那些已被实践证明了的错误内容,同时还依据新的政策环境,修订已经过时的内容,进一步增强与保证政策实施的可行性。

(3)政策终止。取消失误的政策,重新制定新政策。

2. 孔多塞悖论

【答案】投票循环或投票悖论是指在采用过半数规则时,投票过程的次序至关重要,不同的次序会产生不同的选择结果,各种政策方案,都有可能被通过的现象。包括:①孔多塞悖论,是指在只存在两个备选方案时,多数票规则是有效的; 而当面对三个或更多个的备选方案时,多数票规则便会显得不那么有效,通常会出现循环投票现象。即在多数票规则下,可能没有稳定一致的均衡结果,而是在各种选择中循环。②阿罗悖论,又称阿罗不可能定理,是指不可能存在一种社会选择机制,能够使个人偏好通过多数票规则转换为成社会偏好。

3. 混合性工具

【答案】混合性工具是指允许政府对非政府行为主体的决策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但最终仍由私人做出决策的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该工具结合了自愿性工具和强制性工具的特征,在某种程度上,这类政策工具兼备自愿性工具和强制性下具的优点。主要包括四种形式:信息与规劝、产权拍卖、补贴、税收与使用者付费。

4. 投入产出法

【答案】投入产出法,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是研究经济体系(国民经济、地区经济、部门经济、公司或企业经济单位)中各个部分之间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数量分析方法。

该方法的基本内容:

①编制投入产出表、建立相应的线性代数方程体系,综合分析和确定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分析重要的宏观经济比例关系及产业结构等基本问题;

②制定投入产出表,反映各种产品生产投入来源和去向的一种棋盘式表格;

③构建投入产出模型,用数学形式体现投入产出表所反映的经济内容的线性代数方程组。

5. 利益分配

【答案】利益分配是指国家与项目承担单位之间、单位之间以及承担单位中个人的利益情况。如果利益分配不当就会损伤承担单位和个人的利益导致项目合作破裂。利益分配的结果既能使部分人获得利益,也可以使部分人失去利益。比如物价政策,就经常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谋取合理的平衡。有时会削弱生产者的利益,有时则抑制消费者的利益。但公共政策的最大特点之一,总是要保护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尤其是绝大多数人的长远利益,而抑制少数人的利益。

6. 政府失灵

【答案】政府失灵是指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或者说政府做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决策或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的决策。具体来说,可以将政府失灵现象大致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1)作为一种加总社会中所有个体的意见的途径,政府是不完美的。由于“阿罗不可能定理”的存在,使得面对加总社会意见的过程中存在种种缺陷和矛盾。

(2)政府中的决策者可能会被少数人的利益所引导,从而忽视甚至损害多数人的利益。多数时候,政府的决策总是由少数人做出的。如果社会对这些决策者的监督是不完善的,那就存在决策者为了少数人的利益而忽视甚至损害多数人的利益的可能性。

(3)行政机构的低效率问题。评估行政机构的绩效非常困难、行政机构缺乏竞争和行政机构的公务员体制的僵化都是造成效率低下的原因。

(4)政府失灵的其他方面。政府失灵可能还表现在许多方面,包括民主投票过程的高成本、直接民主过程可能缺乏保护少数人利益的机制、代议制民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地方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冲突、政治周期对经济和社会的负面影响等各个方面。

7. 结构不良问题

【答案】结构不良问题是指包括具有无法确定、难以进行连续排列的价值观的不同决策者的问题。这类问题的目标存在着互相竞争的冲突,无法达成共识,对政策选择及其后果也难以确定,无法估计风险程度。结构不良政策问题的原型是完全不具有传递性的决策问题,即没有哪一个较其他的政策问题更可取,人们很难提出满意的政策问题。

8. 方案规划

【答案】政策方案规划是指公共权力机关针对特定的政策问题,依据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并进行优选抉择的过程。在政策方案规划的过程中,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目标; _是方案。确定政策目标是前提,拟定政策方案是基础,选择优化方案是关键。政策方案规划的特性包括:政策规划的目标导向、变革取向、选择取向、理性取向和群体取向。

二、简答题

9. 简述政策评估的性质及一般标准。

【答案】政策评估是指政府政策的评估人员利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有系统地收集相关信息,

评估政策方案的内容、规划与执行过程以及执行结果的活动。

(1)政策评估的基本特质:

①以价值为焦点。政策评估必须质疑政策日标的妥当性与适当性,也必须说明公共政策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②价值与事实的互赖性。政策评估对于公共政策的价值判断,必须以事实资料为基础,因此,进行政策评估活动,我们无法避免事实与价值的互动性。

③目前与过去取向。政策评估活动不仅要分析公共政策的当前发展状况,探究政策发展的方向是否按照政策目标进行; 同时,我们也需要收集公共政策的过去发展经验,以掌握过去发展的路线是否按照所预期的方向进行。

④价值的双重性。政策评估虽以完成内在价值为主,但有时外在价值也是评估项目之一。

(2)政策评估的标准

①效能

效能指某项政策达成预期结果或影响的程度。效能所涉及的含义并非指政策是否按原计划执行,而是指政策执行后是否对环境产生期望的结果或影响。

②效率

效率指政策产出与所使用成本间的关系,通常以每单位成本所产生的价值最大化或每单位产品所需成本的最小化为评估基础。

效率可分成两大类:技术性效率与经济性效率。前者指以最小努力或成本完成某项活动或产品,亦即在成本受限制的情况下,寻求政策期望影响的最大化。后者指政策整体成本与整体利益间的关系,包括间接成本与所有的影响在内,亦即着重于对资源作分配及使用,并使人民因此所获得的满足最大。

③充分

充分指政策目标达成后,消除问题的程度。虽然有的时候政策目标的设定,是为了消除整个问题,但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政策执行后,目标常被缩小成一小部分或是对问题只能作部分的解决。这样,则政策并未能充分地解决问题或满足公众的需求。故以充分为标准,亦可衡量政策产生期望影响的程度。

④公正

公正指政策执行后导致与该政策有关的社会资源、利益及成本公正分配的程度。公正标准与社会上如何适当公正地分配资源是息息相关的,由于每一个人、每一个团体都有其不同的需求,所以任何一项政策均难完全满足每一个人或每一个团体,只能谋求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其做法有四种:①使个人福利最大化。②保障最少量的福利。③使净福利最大化。④使再分配的福利最大化。

⑤同应性

回应性指政策执行结果满足标的团体的需求、偏好或价值的程度。回应性标准十分重要,因为某一项政策也许符合其他所有的标准,但因未能回应受此政策影响的标的团体的需求,故仍可被评估为失败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