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中级会计实务(一)、成本会计学和财务管理学)之成本会计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顺序分配法

【答案】顺序分配法,又称梯形分配法,是指各辅助生产车间按收益多少的顺序次排列,收益少的排在前面,先将费用分配出去,收益多的排在后面,后将费用分配出去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前者的费用将分配给后者,后者将其自身待分配的费用加上从前者分配来的费用为总的分配额继续往后分配,而不再分配给前者。

采用顺序分配法,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不进行交互分配,各辅助生产费用只分配一次,既分配给辅助生产以外的受益单位,又分配给排列在后面的其他辅助生产车间或部门,计算也较为简单。这种分配方法只适合在各辅助生产车间或部门之间相互受益程度有明显顺序的情况下采用。

2. 成本与费用

【答案】(1)成本的概念

①狭义的成本指财务会计中的成本,是企业为生产一定种类和一定数量产品所发生的各种耗费和支出,是从会计角度来研究如何把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所发生的耗费和支出归集、计算出生产成本。这个定义主要是为生产成本核算服务的;

②广义的成本指管理会计的成本,是未达到特定目的而发生或未发生的价值牺牲,一般通过为之所放弃的资源来衡量。它不仅包括生产成本、而且还包括期间费用;不仅包括已经实际发生的实际成本,而且还包括未发生但可能发生的预计成本。这个定义除了为核算服务,更主要是为管理服务。

(2)费用的概念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费用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费用泛指企业各种日常活动发生的所有耗费,狭义的费用仅指与本期营业收入相配比的那部分耗费。费用应按照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确认,凡应属于本期发生的费用,不论其款项是否支付,均确认为本期费用;反之,不属于本期发生的费用,却使其款项已在本期支付,也不确认为本期费用。

根据费用的定义,费用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①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②费用是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③费用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二、简答题

3. 简述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

【答案】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是指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按照成本核算

的要求,逐步进行归集和分配,最后计算出各种产品的成本和各项期间费用的基本过程。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可归纳如下:

(1)对企业的各项支出进行严格的审核和控制,并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确定其是否应计入产品成本、期间费用,以及应计入产品成本还是期间费用。

(2)正确处理费用的跨期摊提工作。包括将本月实际支出而应该留待以后月份摊销的费用,作为待摊费用;将以前月份开支的待摊费用中应由本月负担的份额,摊入本月的成本;将本月尚未开支但应由本月负担的费用,预提计入本月的成本。

(3)将应计入本月产品成本的各项生产费用,在各种产品之间按照成本项目进行分配和归集,计算出按成本项目反映的各种产品的成本。

(4)对于月末既有完工产品又有在产品的产品,将该种产品的生产费用(月初在产品生产费用与本月生产费用之和)在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计算出该种产品的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

4. 产品成本计算品种法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产品成本计算的品种法, 亦称简单法, 是按照产品品种归集生产费用, 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其特点主要有:

(1)成本计算对象。在采用品种法计算产品成本的企业或车间里, 成本计算对象就是产品品种。如果只生产一种产品, 所发生的全部生产费用可以直接计入该产品成本明细账的有关成本项目, 不存在在各成本计算对象之间分配费用的问题。如果是生产多种产品, 产品成本明细账就要按照产品品种分别设置, 发生的生产费用中, 能分得清是哪种产品耗用的, 可以直接记入各该产品成本明细账的有关成本项目, 分不清的则要采用适当的分配方法, 在各成本计算对象之间进行分配, 然后分别计入各产品成本明细账的有关成本项目。

(2)成本计算期。在大量、大批的单步骤生产中, 由于是不断地重复生产一种或几种产品, 不能在产品制造完工时立即计算成本, 因而成本计算一般是定期于每月月末进行。在多步骤生产企业中, 如采用品种法计算成本, 成本计算一般也都是定期于每月月末进行。

(3)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

①在单步骤生产中, 月末计算成本时, 一般不存在尚未完工的在产品, 或者在产品数量很小, 因而可以不计算在产品成本, 产品成本明细账中按成本项目归集的生产费用就是该产品的总成本, 用该产品的产量去除, 即可求得该产品的平均单位成本;

②在一些规模较小, 而且管理上又不要求按照生产步骤计算成本的大量、大批的多步骤生产企业中, 月末一般都有在产品, 而且数量较多, 这就需要将产品成本明细账中归集的生产费用, 选择适当的分配方法, 在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以便计算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

品种法主要适用于大量、大批的单步骤生产, 如发电、采掘等生产。在这类生产中, 产品的生产工艺过程不可能或者不需要划分为生产步骤, 因而也就不可能或者不需要按照生产步骤计算产品成本。

5. 属于消耗性生物资产和生产性生物资产的农作物,其成本的归集和分配有何区别?

【答案】农作物中有属于消耗性生物资产的,也有属于生产性生物资产的。不同种类的生物资产,其成本归集和分配会存在差异。

(1)归集时使用的科目不同

消耗性生物资产设置“消耗性生物资产”科目归集费用;生产性生物资产设置“未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科目归集费用。

(2)归集过程不同

为消耗性生物资产农作物生产所发生的一切费用在“消耗性生物资产”科目的借方归集;生产性生物资产农作物在达到预定的生产经营目的、能够连续生产农产品之前所发生的成本应在“未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科目的借方归集,当这类作物达到预定的生产经营目的、能够连续生产农产品时,其成本从“未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科目的贷方转入“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科目的借方。

(3)后续计量不同

对于消耗性生物资产,收获的农产品成本从“消耗性生物资产”科目的贷方转到“农产品”科目的借方;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每年应计提折旧,发生的折旧费用以及其他生产、收货费用,借记“农业生产成本”科目,收获农产品时,借记“农产品”科目,贷记“农业生产成本”科目。

6. 标准成本会计对“成本差异”的处理一般有哪几种方式?你认为哪一种处理方式比较合理?为什么?

【答案】标准成本法,也称标准成本制度,或标准成本会计,是以预先制定的标准成本为基础,将实际发生的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比较,核算和分析成本差异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也是加强成本控制、评价经营业绩的一种成本控制制度。

(1)处理方式:标准成本法是一种将成本计算和成本控制相结合,由制定标准成本、计算和分析成本差异、处理成本差异所组成的完整系统。成本差异是指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额。标准成本法对成本差异的处理一般有以下两种方法:

①结转本期损益法。按照这种方法,在会计期末将所有差异转入“本年利润”账户,或者先将差异转入“主营业务成本”账户,再随同已销产品的标准成本一起转至“本年利润”账户。这时,期末资产负债表的在产品和产成品项目只反映标准成本。采用这种方法的依据是确信标准成本是真正的正常成本,成本差异是不正常的低效率和浪费造成的,应当直接体现在本期损益之中,使利润能体现本期工作成绩的好坏。

②调整销货成本与存货法。按照这种方法,在会计期末将成本差异按比例分配至已销产品成本和存货成本。这样分配后,期末资产负债表的在产品和产成品项目反映的都是实际成本。采用这种方法的依据是税法和会计制度均要求以实际成本反映存货成本和销货成本。本期发生的成本差异,应由存货和销货成本共同负担。

(2)合理方式:第一种处理方式,即结转本期损益法比较合理。原因:

①结转本期损益法的账务处理比较简便,而调整销货成本与存货法的期末成本差异分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