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之社会工作概论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儿童福利
【答案】儿童福利是一种社会服务,是要通过家庭、社区、社会组织等多方面的社会行为为所有的儿童,特别是处于困难境地的儿童提供服务,通过家庭建设、社区发展以及社会组织的多种服务,使儿童的困境得到改善,儿童的成长获得必要的条件。
儿童福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狭义的儿童福利是指由特定形态的机构向特殊的儿童群体提供的一种特定的服务。服务对象主要指处于不幸境地的儿童,而服务功能则相应地倾向于救助、矫治、扶助等恢复性功能。此类福利具有残补性取向,是一种消极性儿童福利。
(2)广义的儿童福利的服务对象是所有的家庭和儿童,并不单纯局限于处于不利境地、需要帮助的儿童群体。这一类型的儿童福利具有发展取向,是一种制度性的儿童福利。
2. 差序格局
【答案】在分析传统社会中国人的社会关系结构时,费孝通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中国的社会关系结构是“以自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中的分子一般,大家都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3. 前后测控制组设计
【答案】前后测控制组设计就是首先把对象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然后测量两组在某指标上的水平,再对实验组进行某种干预,此后对两组进行再测。实验组的前后变化与控制组的前后变化之间的差异就视为干预效果。
4. 妇女社会工作理论
【答案】妇女社会工作的理论是保护和救助妇女权益的理论,可以划分为宏观指导理论和具体指导理论。
(1)宏观指导理论是指有关妇女及妇女问题的基本的、根本的看法的理论,它指导人们从世界观的角度去看待妇女及妇女问题,为保护和救助妇女权益工作提供一般的工作原则,是实践妇女权益保护和救助工作的基础。
(2)具体指导理论是指在开展保护和救助妇女权益工作时具体运用的理论,它指导工作人员
在实际保护和救助妇女权益的工作中如何具体地看待、分析每一件妇女权益受侵害的事件,如何具体地开展工作,它主要涉及有关婚姻家庭的理论,以及社会工作的一些理论。
5. 社会工作的涵义与构成要素
【答案】(1)社会工作的涵义:社会工作是指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助人的职业化的服务活动。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社会工作是以帮助他人(服务对象)为目的的活动; ②社会工作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活动; ③社会工作是科学的助人方法; ④社会工作是职业化的助人服务活动。
(2)社会工作的构成要素有: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价值观助人活动和专业方法。
6. 效率评估
【答案】效率评估是比较服务的投入和产出,进而发现资源利用率的评估方式。它关心的是资源利用效率而不是服务的一般效果。这种评估一般用于同服务资助者的交代。
7. 儿童观
【答案】儿童观是指人们对儿童的根本看法。儿童观,一般包含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1)对儿童群体的基本认识,即如何认识儿童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儿童的社会本质以及儿童的社会作用等问题:
(2)对儿童个体的认识,即怎样看待每一个儿童的本质,如何认识儿童的主动性和多样性等。
8. 认知理论
【答案】认知理论是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与心理分析学不同,它认为人的行为主要是受制于理性思考,而不是潜意识中的本能。不良行为主要产生于认知上的错误或理性思维能力的缺乏,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帮助服务对象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知或完善理性思考的能力,从而使服务对象的行为能得到正确的、理性的指引。
二、简答题
9. 简述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变革与社会工作发展的关系。
【答案】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变革与社会工作发展的关系论述如下:
(1)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社会福利体制基本是一种低水平、专业化发育不足和覆盖面狭小的剩余性社会福利,政府提供的社会福利和相关社会服务主要是通过行政管理与社会动员的方式来完成,以满足社会控制的需要,从而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与即时性特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民间组织或非营利组织发育不足,由真正意义上的非政府组织提供的社会服务几乎不存在。同时,由于单位制的影响,居民社会生活服务需要基本在单位内部得到满足,社区内自身的服务系统也很欠缺。
(2)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经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中国的经济与社会都发生了一
系列的深刻变化。国有企业的改革与私营经济的不断发展,一方面刺激了经济的长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另一方面,改革也导致传统的单位制福利的萎缩和单位对就业者个人责任的减少,企业事业单位包办社会福利服务的局面在改变,而传统的民政体制也面临资源和专业化不足的困境。更需要指出的是,改革开放后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变迁,使公民的社会需要出现了新的变化,新的社会问题开始出现。
(3)当前中国处在急剧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新出现的社会问题和社会需要对社会福利体制和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方向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进程和国际交流的增加,民政部加快了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改革措施。同时,随着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兴起,政府也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和努力。
10.一般情况下,社会研究中样木量的确定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答案】样本容量又称样本大小、样本规模,指的是样本内所含个体数量的多少。样本容量的确定是抽样设计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样本大小不仅影响其自身的代表性,而且还直接影响到调查的费用和人力的花费。因此样本大小“适当”是非常重要的,适当的样本依研究目的和总体性质而定,并且还受制于客观条件以及抽样方法等,样本容量的确定是对上述几方面综合考虑的结果。
(1)研究的精确度要求与样本容量
研究的目的往往要求通过样本得到对总体的估计。在研究目的是由样本得到对总体的估计时,首先要依研究的目的对这种估计所允许的误差大小做出规定,即确定抽样的精确度。允许误差(精确度)等于抽样误差与概率度t 的乘积,t 值取决于研究所要求的置信水平。因此当置信水平确定后,允许误差实际上就是允许抽样误差。由重复简单随机抽样的误差公式可知,抽样误差与样本大小密切相关,样本越大,越接近总体,抽样误差越小; 反之,样本越小,与总体差异越大,误差越大。因此样本大小视研究所要求的精确度,即允许误差与置信水平而定,对样本的精确度要求越高,所允许的误差则越小,样本就应越大,反之亦然。
(2)总体性质与样本容量
总体性质包括两个方面:总体规模与总体异质程度。抽样误差与样本大小密切相关,样本越大,越近总体,抽样误差越小,反之抽样误差越大。因此,在一定精确度要求下,总体越大者其样本要求亦应越大。但这种情况仅仅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当总体规模增大时,必需的样本容量并不同它保持同样的增长速度,重复简单抽样的平均抽样误差公式表明,抽样误差还与有关
,为总体方差,它是衡量。体内个体间差异程度的指标,因此,当精确度要求一定时,样本所需容量除受总体规模的影响外,还受总体内部异质程度的影响,总体内部异质程度越低,所需样本容量越小,相反总体内部异质程度越高,所需样本容量越大。
(3)分析要求与样本容量
许多社会研究,其目的不只是了解总体特征,而且还想了解总体中某些部分的特征,或者想了解各种变量间的真实关系,这时如果样本过小,则某些类别的子样本就可能由于调查对象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