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摘要 经济与环境协调关系是可持续发展关注的主要内容, 协调发展已被公认为处理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之间关系的最佳选择。经济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生态环境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基础;恶劣的生态环境,不但导致经济难以持续发展,即使发展了,也没有后劲。从短期看,牺牲生态环境似乎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但从长期看,生态环境的破坏将会制约经济的快速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前提,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寻求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不断协调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
西部大开发以来,陕西省率先实施“山川秀美”工程,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已从原来的“总体恶化,局部好转”转变为“总体好转,局部良性发展”。经济发展保持良好的势头,已步入经济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本文主要运用统计分析法、时间序列分析法、灰色系统分析及人工神经网络并结合GIS技术构建了经济-环境互动作用模型;根据简明性、典型性、客观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原则构建陕西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给出的模型来综合评价陕西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协调发展建议。
本文所得的主要研究结论有:
一、利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揭示了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和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倒U型加U型特征。工业废水排放量和经济增长之间则呈现U型特征。而工业废气排放量和经济增长之间呈现U型加倒U型特征。这些特征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即倒U型不相一致。说明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不是定律,可以干预和改变其分布特征。
二、通过对比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后的状况,表明广大农村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并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且发现农户的收入水平不降反升,当前正处在朱格拉周期内,并预测农户收入水平在今后一个时期还会不断提高。因此,退耕还林工程可以调动广大农户的积极性,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可以保持下去。
三、揭示了陕西(1995-2004)年间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水平保持在优质协调水平上,但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协调度呈现下降趋势,尤其从西部大开发以后更为明显。进一步表明在生态环境和经济协调度的动态变化中,协调性呈现出复杂的相互作用,其波动也较明显。并通过十地市的对比,发现除商洛协调性较低外,其余城市差异不甚明显。
四、揭示了陕西(1995-2004)年间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度呈现平稳上升趋势,从1995到2001年一直呈现中级协调发展类经济滞后型,从2002到2004年开始转变为良好协调发展类经济滞后型,表明在内部生态环境和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上,经济系统相对滞后。通过十地市的对比,发现除商洛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度波动较大外,其余相对较平稳。各地市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度差异明显。西安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度最高,宝鸡次之,商洛则最低,其余城市不明显。另外,十年间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延安、榆林、宝鸡、商洛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度均有明显地升幅。
五、发现除西安市外,城市协调度差异波动和协调发展度水平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即城市协调度波动越大,其协调发展度水平则越低,城市协调度水平越稳定,其协调发展度水平就越高。
关键词:神经网络;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协调; 时空差异; 陕西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