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藏大学高等教育管理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教育成本
【答案】教育成本是指培养学生所耗费的社会劳动,包括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其货币表现为培养学生由社会和受教育者个人直接和间接支付的全部费用。按不同标准,教育成本有不同分类:①社会平均成本和个别成本; ②社会成本和个人成本; ③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④货币成本和非货币成本; ⑤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⑥生均年教育成本和生均全期教育成本; (7)教育要素成本、教育工资成本、教育边际成本、教育单项成本、教育精神成本等。从成本核算角度,有不同计算公式:教育成本二教育社会成本+教育个人成本; 教育成本=教育直接成本+教育间接成本; 教育成本=教育固定成本+教育变动成本。研究教育成本,进行教育成本核算和分析,有助于教育部门提高教育投资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提高教育和学校管理水平,有助于教育计划和学校计划的编制,教育经费的合理负担等。
2. 学校领导体制
【答案】学校领导体制是指学校内部领导和管理的根本制度。它是教育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领导和管理学校的组织原则、组织机构及重要制度。中国公立学校的领导体制,一般由国家教育立法或最高教育行政部门确定; 私人、集体或团体所办学校的领导体制,由办学机构根据不同情况,经主管领导部门批准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学校领导体制几经变化,高等学校采用过以下几种领导体制:①校(院)长负责制; ②党委领导下的校(院)务委员会负责制; ③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院)长为首的校(院)务委员会负责制; ④党委领导下的校(院)长分工负责制。普通中小学采用过以上几种领导体制:①校务委员会制; ②校长负责制; ③党支部领导上的校长负责制; ④当地党委和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⑤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
3. 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
【答案】教育成本指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在校学生在学期间所消耗的直接和间接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用公式表示为:
教育成本=教育直接成本+教育间接成本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教育成本有两个构成要素,一是来自学生的成本,另一个是来自非学生方面的成本。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是指教育成本改变了过去完全由国家来承担的状况,而形成了教育经费以政府投入为主渠道,国家、社会、企业、个人多方参与的教育投入机制,实现了国家、社会、企业、个人多方参与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二、简答题
4. 我国当前教育政策取向包括哪些内容?
【答案】对于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重大教育政策的基本取向,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做了具体规定,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2)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3)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
(4)明确各级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
(5)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在农村并逐步在城市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全面落实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保障农民上子女接受义务教育;
(6)加快发展城乡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努力使劳动者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
(7)保持高等院校招生合理增长,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
(8)完善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鼓励社会捐资助学;
(9)规范学校收费项目和标准,坚决制止教育乱收费;
(10)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11)提高师资特别是农村师资水平;
(12)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提高师生思想道德素质;
(13)引导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14)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
5. 教育价值观念在评价中的作用表现在什么地方? 当代教育评价发展有何特点?
【答案】(1)教育价值观念在评价中的作用
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或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搜集信息资料和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不断自我完善和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现代教育评价的本质特征,是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而教育价值观则是教育评价思想的核心,对教育评价起着决定性作用。教育评价目标、模式、内容等无一不受教育价值观念的影响,科学的教育价值观是实施素质教育评价的思想基础。
(2)当代教育评价发展的特点
①教育评价形成多种互补模式
教育评价自泰勒正式提出以后,占主导地位的是“行为—目标”模式。后来,比较有影响力的还有米歇尔·斯克里温提出的“目标游离模式”,另外一种较有实际意义的评价模式是司法式评价模式,又称为对手模式。
②形成性评价的地位不断上升
形成性评价是对教育过程所进行的评价,它的功能是揭示问题、改进工作,只有通过评价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实施质量约束和保证,才能培养出合格人才。现代教育评价注意到了传统评价的片面性,将形成性评价的地位大大提高了。
③评价方法日益科学化、多样化
随着教育评价的深入发展,方法的科学性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力图使评价结论真实可信。从总体而言,系统科学的方法受到广泛应用,从微观上看,教育评价的各个环节都得到深入的研究,更加科学化。
④评价主体范围日益拓展
传统教育评价局限于组织内部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评价。当代教育评价则根据民主化原则和实际需要,将评价者的范围大大拓宽了,不仅管理者对被管理者进行评价,被管理者也参与对自己、对同事、对上级的评价; 不仅教育系统内部对教育活动进行评价,而且其他社会力量如社区、企业、家庭也对教育系统中各部门的工作进行评价。
⑤评价内容向全方位发展
传统的教育评价限于对学校课程设置的评价、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范围比较狭窄。现代教育评价充分注意到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改进各种因素对教育质量的影响。
6. 工业时代的管理和信息时代的管理有哪些区别?
【答案】管理的现代化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管理的模式以及重点也在发生着变化。主要区别如下:
(1)管理的目标着眼点不同
在工业时代,管理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中心的,重点研究人、财、物等资源如何科学、合理的配置,以降低成本和规模效率为目标; 信息时代的管理可以兼顾更多的方面,管理工作立足于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树立起经济效益观点、科学观点、民主观点、法制观点以及有效性观点等。
(2)对待管理对象的态度不同
在工业时代,管理者把企业或其他组织视为一种闭合状态的机构。管理就是解决在闭合状态下,如何对人、财、物、技术、制度等进行合理配置,如,泰勒的科学管理就是从标准化管理和定额管理入手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 在信息时代,把企业和其他组织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管理组织和管理体制达到集中化、专业化、协作化、联合化,形成了矩阵结构、多维结构以及网络结构的组织。
(3)管理的手段与方法不同
在工业时代,调查、预测、规划、运筹、评估、诊断等方法在管理上获得广泛的运用; 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