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辽宁大学文学院618中国语言文学综合之文学理论教程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陌生化

【答案】陌生化是由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一个著名的文学理论,是西方“陌生化”诗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西方“陌生化”诗学的成熟标志。陌生化理论强调的是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陌生化的基本构成原则是表面互不相关而内里存在联系的诸种因素的对立和冲突,正是这种对立和冲突造成了陌生化的表象,给人以感官的刺激或情感的震动。

2. 叙事模式

【答案】叙事模式是指在叙事作品中用于创造出一个故事传达者(即叙述者)形象的一套技巧和文字手段。L. 多莱泽尔根据:“第一,故事是由第二人称还是由第一人称叙述,第二,叙述者是否是行动的人物,第三,叙述者的主观态度以及对人对事的评价、评论是表达出来还是含而不露”这三条标准,划分出六种叙事模式。这六种叙事模式分别为第三人称客观叙事模式,第三人称评述叙事模式,第三人称主观叙事模式,第一人称客观叙事模式,第一人称评述叙事模式,第一人称主观叙事模式。

3. 移情

【答案】移情是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它是指诗人把自己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创作对象中去,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动。即古人所说的“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移情的过程就是诗人先有某种情意而后将它移注于外物之中,达到物人合一,使对象活动拟人化的过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李逐水流”、“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此诗句就是采用了移情手法,其中花、鸟、柳絮、桃李、蜡烛,这些本无感情色彩的“物”在诗人的笔下,宛若与人的喜怒哀乐之情息息相通,别有一番审美情趣。

4. 大众文学

【答案】大众文学是现代文学中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或通俗性的文学的总称。大众文学和“纯文学”相对应,在商品经济流通过程中,侧重于追求群众趣味,注意消遣性和娱乐性。现代题材小说、传奇小说、剑侠小说、冒险小说、侦探小说、打斗小说、政治小说、言情小说、推理小说、科学幻想小说等,在广义上都可以列为大众文学。

5. 期待视野

【答案】期待视野是指接受者由现在的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转化而来的关于艺术作品形式和

内容的定向性心理结构图式。它是审美期待的心理基础,是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姚斯提出的。期待视野大体上包括文体期待、意象期待、意蕴期待三个层次。“期待视野”是接受者以往鉴赏中获得并积淀下来的对艺术作品、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的认识理解。接受者的“期待视野”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次新的艺术鉴赏实践,都要受到原有的“期待视野夕,的制约,然而同时又都在修正、拓宽“期待视野”。

6. 《驳圣伯夫》

【答案】《驳圣伯夫》是法国著名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一部作品,他在书中强烈抨击权威批评家圣伯夫批评方法的机械和错误,及因此造成的对当年法国文坛所有文学天才的轻视与误读。全书既有抒情的叙述,又有理性的思辨,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映照。书中有近半篇幅笔调与《追忆逝水年华》相似或呼应,是作者思想精华的浓缩,为后来的文本主义和结构主义批评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二、简答题

7. 运用文学类型理论分析当代文学作品。

【答案】以鲁迅为例,其作品多是现实型文学。因为那些作品是对客观现实及当时社会环境的冷静观察和理智分析,直接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具备了现实型文学的两大特征:再现性和逼真性。作者从现实生活出发,从生活中汲取创作材料,突出社会矛盾,描写生活中存在的人和事。

8. 席勒:“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 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对这句话的理解席勒“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 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这句话是说人之所以会产生游戏的冲动,是因为生命力的盈余,即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游戏可以调和人身上自然与理性的矛盾,使人处于自由状态,从而达到人性的完满实现,即人完全是人。

在这句话中,席勒阐发了他关于游戏说的两个观点:

①“过剩精力”是文艺与游戏产生的共同生理基础

席勒在康德的基础上加以发挥,认为人的艺术活动是一种以审美外观为对象的游戏冲动。“过剩精力”是文艺与游戏产生的共同生理基础。所谓游戏,其实也就是一种审美活动。在席勒看来,人之所以会产生游戏的冲动,是因为生命力的盈余。审美的游戏,是对动物性游戏的提升,它根本上是一种想象力的游戏。游戏作为游戏冲动作为调和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的中介,创造了最广义的美。

②自由是审美与游戏的根本特征

游戏可以调和人身上自然与理性的矛盾,使人处于自由状态,从而达到人性的完满实现。席勒认为,游戏的根本特征在于自由。而人只有在审美活动中才是自由的。基于以上观点,他认为审美与游戏是相通的。这也正是在审美摆脱任何外在目的,而以自身为目的,心灵各种内力达到

和谐因而是自由的这意义上使用游戏这一概念的原因。

席勒认为游戏不仅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而且是人摆脱动物状态达到人性的一种主要标志。席勒所说的游戏,是指人在摆脱了物质欲望和道德必然性的懒散后所从事的一种真正自由的活动。游戏,其实就是一种审美活动。

(2)席勒“游戏说”的贡献与不足

席勒试图从人的生命活动的独特性质中去探寻审美发生的直接精神动力,并且敏锐地揭示审美活动与人自由本质之间的内在关系。他既看到了人的审美活动与动物游戏活动的不同,也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的某种深层的联系。

然而,席勒“游戏说”忽视了对动物相认的游戏转化过程的机制及人的游戏得以发生和进行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探讨,在他看来,游戏与审美几乎是同义词。

9. 谈谈你所理解的中西方文学文本层面理论。

【答案】(1)中西方从不同角度探讨文学文本的层面问题

①中国古代文论文学文本层面观认为,文学文本由言(粗)意(精)两层面构成。这两种层面观从可见(外在)与不可见(内在)的分别上去立论。这种文本层面理论传统对于今天认识文学文本的层面构造仍然具有启发意义的。

②西方存在着大致两类文学文本层面观

a. 两层面说,主张文学文本包含外在语言层面和内在意蕴层面;

b. 四层面说,认为文学文本由更为复杂的四层面组成。第一个层面是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这是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面; 第一个层面即意义单元,是文学文本的核心层面; 第三个层面是多重图式化的面貌,是由意义单元所呈现的事物的大略图影; 第四个层面是再现客体,即通过虚拟而生成的“世界”。

(2)文学文本的层面组成

文学文本由三个层面组成,即文学语言组织,文学形象系统和文学意蕴世界。

①文学言语层面

文学言语层面是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这个系统中的言语与一般的言语有明显不同:作为文学言语,它不但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凝练性、音乐性,还具有内指性、心理蕴涵性和阻拒性。因而它是一种审美性的语言。

②文学形象层面

文学形象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它具有如下特征: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是个别和一般的统一; 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③文学意蕴层面

文学意蕴层面是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它一般又可以分出三个不同的层面: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和审美意蕴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