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801文学理论与阅读理解[专业学位]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叙事模式
【答案】叙事模式是指在叙事作品中用于创造出一个故事传达者(即叙述者)形象的一套技巧和文字手段。L. 多莱泽尔根据:“第一,故事是由第二人称还是由第一人称叙述,第二,叙述者是否是行动的人物,第三,叙述者的主观态度以及对人对事的评价、评论是表达出来还是含而不露”这三条标准,划分出六种叙事模式。这六种叙事模式分别为第三人称客观叙事模式,第三人称评述叙事模式,第三人称主观叙事模式,第一人称客观叙事模式,第一人称评述叙事模式,第一人称主观叙事模式。
2. 《驳圣伯夫》
【答案】《驳圣伯夫》是法国著名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一部作品,他在书中强烈抨击权威批评家圣伯夫批评方法的机械和错误,及因此造成的对当年法国文坛所有文学天才的轻视与误读。全书既有抒情的叙述,又有理性的思辨,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映照。书中有近半篇幅笔调与《追忆逝水年华》相似或呼应,是作者思想精华的浓缩,为后来的文本主义和结构主义批评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3. 戏仿
【答案】戏仿是指在诗歌中仿拟另一诗作的风格、语气、格式等特征的一种修辞手法,常以夸张的形式出现。戏仿中,用于仿拟的替换成分与被仿的原成分之间往往存在着对立和反义的关系。从文体学和风格学上看,戏仿可以界定为“不协调的模仿”,是“滑稽”的一种手法或变体。其目的在于通过突出形式和风格同题材之间的悬殊或落差,造成一种滑稽可笑的效果。
4. 视角
【答案】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视角是和小说的叙述者关系极为密切的一个重要的写作技巧,由亨利·詹姆斯在1907年至1909年间写的小说的分析性序言里作为小说批评的一个概念提出。叙事视角是指叙述小说作品的角度,作者与叙述者的关系,即作家以什么身份充当作品的叙述者,分为叙事者视角,人物视角,情节视角,读者的视角。
5. “按照美的规律造型”
【答案】“按照美的规律造型”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要观点,是马克思在著名的《经济学一一哲学手稿》中提出的。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动物只按照他所属的那个物种的标准和需要去制造,而人却知道怎样按照每个物种的标准来生产,而且知道怎样把本身固有的(内在的)标准运用到对象上来制造,因此,人还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这就是著名的关于人类按照美的规律
造型的经典论断。在这里,马克思表述了两个方面的理论内涵:一是马克思严格区分了人的劳动与动物的劳动的质的不同,强调人的生产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并且在劳动中体验到包括情感、智慧、意志等在内的人的本质力量; 而动物则不能意识到劳动的目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是一种受自然法则制约的本能行为。二是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人还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揭示了精神追求在生产活动中的作用。其实,人在实现目的的整个劳动过程中都在努力寻找并积极体现一种示差关系来强调劳动产品以及劳动本身的审美价值。这两方面的内容构成了马克思关于人类劳动的基本观点: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
6. 文学社会学
【答案】文学社会学是指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研究文学活动。文学从创作到消费是一个组织起来的社会文化过程,这一过程受到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制约,而浸润着社会思潮,反映着社会风貌,直接或间接地回答社会问题。因此,文学社会学是文学理论一种重要的形态,而且在所有的形态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7. 审美意识形态
【答案】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具体表现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审美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具有特殊性:它一方面被看作是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但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与它们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因此,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
8. 文学性
【答案】文学性是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术语,意指文学的本质特征。文学性是指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的性质,如押韵、对偶等。文学性存在于话语从表达、叙述、描写、意象、象征、结构、功能以及审美处理等方面的普遍升华之中,存在于形象思维之中。形象思维和文学幻想、多义性和暖昧性是文学性最基本的特征。文学性的定义与语言环境以及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文学性”的定义中,接受者的角色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文学性的概念一直是开放的、宏观的,而非一层不变的。
二、论述题
9. 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之间有何辩证关系?
【答案】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的辩证关系:
(1)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
“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主要表现在:
①文学生产为文学消费提供消费的对象,即文学产品
文学消费作为一种对文学产品的阅读欣赏活动,必须有一定的文学产品为对象。没有消费对
象的“消费”是不存在的。因此,文学消费对象受文学生产规定。并且,文学消费者究竟消费到何种类型的文学,是现实主义文学还是现代主义文学,是高雅文学还是大众文学,是手抄本读物还是印刷本读物,是纸质文学图书还是电子文学图书,是呕心沥血创造出来的优秀作品还是粗制滥造出来的文学鹰品,等等,无一不受到作家的文学生产的规定。
②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的方式
传统意义上的文学阅读通常是一种文字阅读,但在文学生产的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和电子传播媒介普及的今天,文学消费不仅指文字阅读和纸质文学消费,而且也包括对广播影视文学的视听阅读和电子网络文学的视屏阅读,出现了读图时代的文化消费方式。又如,创作说唱故事和剧场演出的时代是群体围坐在一块共同消费的时代,生产文学书籍的时代则是个人阅读的时代。随着电影生产时代的到来,消费者又必须聚集到一块。而在电视文学和网络文学问世之后,消费者则可坐在家里进行文学消费。
③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的需要,或者说,生产着新的消费者
马克思指出,“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一一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一个社会或一个民族的文学消费者的文化层次、艺术修养、审美趣味和精神追求往往是通过文学产品自身创造出来的。扶持和生产优秀的严肃文学作品往往能“创造”出高品位、高境界的文学读者,而任由低劣庸俗的文学作品的泛滥则可能“创造”出趣味庸俗的读者。
(2)文学消费制约着文学生产
文学消费反作用于文学生产,对文学生产起着重大的制约作用。这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文学产品在消费中才得到最后实现
一部作品,无论写得如何精彩,倘若未能出版,或印出来了却未被读者购买和阅读,它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将无法得到实现,其认识、审美、交流等文化属性也不能得到体现。只有经过读者大众的消费,文学产品才成为现实的产品,文学生产才真正完成。在这个意义上讲,文学消费是文学生产过程中最后一个重要环节,缺少这个环节,文学生产就还未真正完结。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现代接受美学家们才强调,文学作品有赖于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
②文学消费制约着文学生产的方式和规模
文学消费者的文字阅读的消费方式,决定着文学作品的作者对语言文字技巧的重视,以及对文学形象、典型和情节等的关注; 而读者大众对视听文学的消费,则决定了其作者不仅仅注意语言文字的运用,同时还要考虑到如何与表演、色彩、音响等因素配合。读者大众的审美要求、审美品位也是有层次的,这就决定t 高雅文学生产和通俗文学生产的生产规模有所区别。一般说来,不同层次的文学产品的生产规模与不同层次的文学读者在数量上呈现着相互对应的比例关系。
③文学消费体现了文学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这是文学消费对文学生产的制约作用中最为重要的一条。正是读者大众的文学消费需求决定和刺激着文学生产。文学是人学,满足人的情感需求,是文学生产不竭的动力和源泉。自从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来,我国人民在物质生活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