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暨南大学文学院705语言文学基础与理论之文学理论教程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陌生化

【答案】陌生化是由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一个著名的文学理论,是西方“陌生化”诗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西方“陌生化”诗学的成熟标志。陌生化理论强调的是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陌生化的基本构成原则是表面互不相关而内里存在联系的诸种因素的对立和冲突,正是这种对立和冲突造成了陌生化的表象,给人以感官的刺激或情感的震动。

2. 移情

【答案】移情是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它是指诗人把自己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创作对象中去,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动。即古人所说的“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移情的过程就是诗人先有某种情意而后将它移注于外物之中,达到物人合一,使对象活动拟人化的过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李逐水流”、“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此诗句就是采用了移情手法,其中花、鸟、柳絮、桃李、蜡烛,这些本无感情色彩的“物”在诗人的笔下,宛若与人的喜怒哀乐之情息息相通,别有一番审美情趣。

3. 审美想象

【答案】审美想象是审美主体所具有的能使审美活动顺利展开的一项重要的能力,又称审美想象力。审美想象力是主体在长期的审美实践活动中生成的一种审美能力。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主体的审美需要是审美活动能否产生的关键,而主体的审美能力,尤其是审美想象力,是使审美活动顺利展开并实现主体审美理想的必要条件,审美想象具有情感性、创造性与规律性的特点。

4. 文学典型

【答案】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十魅力的性格。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文学典型是写实性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是人类创造的艺术至境的基本形态之一,也是中西文论共同发现和阐释的符合审美理想的范型模式之一。不过西方文论对它研究得更充分,理论更成熟而已。文学典型的真实性呈现的艺术魅力,并非仅在于它符合历史的尺度,还在于作家人格的真诚。真诚也是典型真实性的一个侧面,透过典型总是折射出作家最真诚的人格态度和情感评价。

5. 视角

【答案】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视角是和小说的叙述者关系极为密切的一个重要的写作技巧,由亨利·詹姆斯在1907年至1909年间写的小说的分析性序言里作为小说批评的一个概念提出。叙事视角是指叙述小说作品的角度,作者与叙述者的关系,即作家以什么身份充当作品的叙述者,分为叙事者视角,人物视角,情节视角,读者的视角。

6. 亚里士多德《诗学》

【答案】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现存最早的系统的诗学文献,同时也是一部文学理论巨著,讨论的对象主要是悲剧和史诗。亚里士多德把所有的学科分类为理论科学、实践科学和创制性科学,诗学属于其中的第三类。因此亚里士多德《诗学》着重于诗的创制,是对怎样创作悲剧和史诗的一种技术性论述。

二、简答题

7. 为什么说人文关怀是“善”的终极价值体现? 谈谈你对文学作品中的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之间关系的理解。

【答案】(1)人文关怀是“善”的终极价值体现

①人文关怀是指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它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生存状态及其命运、幸福相联系。

②人的一切精神创造都是从人的需要出发的价值活动,体现着人的尺度和目的,“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就成为人类一切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而作为文学创造的审美追求,人文关怀从来就是也应该是文学创造的永恒主题,必然成为其尚“善”的价值取向的核心,即终极价值追求。

(2)文学作品中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之间的关系

①作家是在对社会生活的规律性的认识和描述中寄寓人文关怀的,因而其对人的生命、尊严、价值、生存状态及未来命运的深情关注,同历史理性血肉般地联系在一起。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历史理性存在着人文的维度,人文关怀存在着历史的维度”,是“真”与“善”两个价值取向的交汇。

②文学作为审美创造的自由空间,作家完全有权利而且能够在不同的历史理性视点上去展现人文精神。

③文学的价值在于对真善美的追求,真善美固然需要历史理性的支撑,然而作家各有自己的艺术个性,历史理性又是个多侧面多层次的巨大的意蕴空间。在文学创造中,作家完全有权利依据自己的艺术个性让人文精神在特定的历史视点上展现。

④单一历史视点的强调,不仅违背艺术规律,有时还会导致对人文精神的伤害; 文学是人文领域,理应多一点向真向善向美的人文情怀的倾注,少一点非艺术非审美视点的理性主义的偏执。

8. 试述叙事节奏与时间的关系。

【答案】时距也可称为叙述的步速,是故事时间长度与文本时间长度相互比较对照所形成的时间关系。不同的时距可以影响叙事速度向两个方向变化:

(1)变快,故事时间长而文本时间短,即用相对简短的话语叙述较长的时间里发生的事件。

(2)变慢,是指用较长的文字来叙述很短时间里发生的故事。

9. 谈谈对“文本”与“作品”两个概念的理解,它们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1)“文本”与“作品”

①“文本”

“文本”又称“本文”,它的本义是指一部文学作品的实际存在方式,在现代批评理论语境中,文本泛指人们可以对其进行理解和解释的符号或符号链。这种从语言或话语而不是从作家的角度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突出了文本的符号特性。

②“作品”

“作品”是伊瑟尔在批判形式主义文本中心论的同时,改造了文本的内涵并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作品是读者、文本以及双方的交流这三个方面构成的文学阅读的有机整体。文学作品是文本交流过程本身; 文学作品带有鲜明的现象学文本的意向性特征。文学文本是读者阅读过程中才现实地转化为文学作品的,文本的潜在意义也是由于读者的参加才得以实现。

(2)“文本”与“作品”的主要区别

①性质不同

文本是低级的,同时也是基础的,因为它是从字面上来理解的; 作品是高级的,其特征是形象和象征,给各种不同的阐释留下了空间,因为它代表了精神。文本即作品的现象,是语文学的范畴; 作品则意味着精神、美感、深度等等。

②层面不同

“文本”与“作品”处于不同的层面,作品总是意味着文本的“彼岸”,意味着比文本更深邃的地方。当某一个书写的产物被称为“作品”时,也就意味它有某种超出文字本身的东西获得了承认,正是这种东西让人们把它称为“文学作品”。

10.司空图提出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所指为何? 意义何在?

【答案】(1)“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内涵

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是其诗论的代表作。在这里他提出了“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说法。司空图着重从韵味的角度来谈诗歌意境的创造,即认为好诗必须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而这“味”是妙在“咸酸之外”的,不是意尽于句中,而是要“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给读者留下联想与回味的余地,从而达到“思与境偕”的艺术“诣极”。这与作者在《与极浦害》中所标举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反对现象(或表象)的堆砌,强调意境的创造。

这种韵味,不仅存在于风格“澄澹”的诗中,也存在于风格“遗举”的篇章中。司空图又认为,虽然前辈诺贤不是专工一路,但追求具有“韵外之致”的“意象”的创造则是共同的。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