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山东大学(威海)传播学概论(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网络舆论

【答案】网络舆论可以看作是网民通过互联网这一平台进行的意见讨论,大致上会分为信息型的舆论和意见型的舆论,两者有时会交织在一起。它是随着网民数量和质量的不断上升,各种互联网的新型使用形式的传播而出现的。它在传播过程中会出现信息不对称、信息死角状况,易导致群体意见的极化。

2. 议程设置理论

【答案】议程设置理论是指新闻媒介选择并突出报道某些内容,从而使这些内容引起公众的注意和重视。议程设置理论的主要观点有三个:①在当代社会,大众传播媒介参与了“社会现实的构建”,影响了人们头脑中对社会现实的构想; ②大众传播媒介从每日每时所发生的客观事实中挑选出极少数加以广泛传播,从而影响到受众对社会事务轻重缓急的考虑; ③事件在大众传媒中出现的频率,是受众赖以判断该事件重要性的主要依据。

3. 每周评论

【答案】《每周评论》是指陈独秀、李大钊等《新青年》同人创办的小型4开政治报纸,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于1918年12月22日在北京创刊,次年8月被北洋政府查禁。《每周评论》不仅政治思想内容丰富,议论精辟,而且在报纸类型上也是一种机关报。它与《新青年》相互配合补充,“重在批评事实”把思想文化斗争和政治斗争紧密结合起来。《每周评论》具有统一战线性质,团结了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不仅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鲜明色彩,而且显示出社会主义倾向。但后因陈独秀被捕和李大钊出走,在胡适主持下,改变了革命的政治方向,转而大肆宣扬实用主义。

4. 社长负责制

【答案】社长负责制是我国新闻媒介内部领导机构的运行方式之一。社长是报社的法人代表,和党委书记一起共同领导报社工作。一般而言,社长更多负责具体业务,党委书记分管党委、人事和纪律监督。总编辑负责每日的报纸出版; 总经理负责广告和其他经营、财务收入; 秘书长管理行政办公室和后勤保障、对外联络。这一模式的基本特点是在社长领导下,编务、经营、行政事务三者分工明确,尤其突出经营地位。目前,各报业集团和南方(广东、福建、广西等地)多采用这一模式。

5. 精准营销

【答案】精准营销是指商家把营销信息推送到商家所认定的目标消费者面前。这是理想的营

销模式。互联网正在逐步实现这样的理想模式。精准营销有三个层面的含义:①精准的营销思想,营销的终极追求就是无营销的营销,到达终极思想的过渡就是逐步精准。②实施精准的体系保证和手段,而这种手段是可衡量的。③达到低成本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目标。

6. 文化霸权理论

【答案】文化霸权理论由葛兰西提出,他认为,任何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有两种霸权,即政治社会的政治霸权,包括军队、法庭、警察,通过暴力实施统治; 另一个是市民社会的“文化霸权”,即智慧与道德的领导权,其本质是具有统治性的意识形态。大众传播通过新闻报道,通过它们倡导的大众文化等各种样式,建构并维护着统治性的意识形态。

7. 舆论引导

【答案】舆论引导又称舆论导向,是一种运用舆论操纵人们的意识,引导人们的意向,从而控制人们的行为,使他们按照社会管理者制定的路线、方针、规章从事社会活动的传播行为。具体而言,舆论导向包括三方面内容:①对当前社会舆论的评价; ②对当前社会舆论及舆论行为的引导; ③就某一社会事实制造舆论。

8. 舆论及其基本要素

【答案】舆论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舆论的基本要素包括:①舆论的主体—公众。公众是指一定社会中有着共同的利益,面对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或现象,有着大致相同的意见、态度的人。②舆论的客体—某个特定的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社会公共事务。它或是社会现象,或是社会问题,或是社会伦理,也可以是突发性的社会事件。③舆论的本体—人们大致相同的意见或态度的总和。意见实际就是针对特定事物所形成的判断,以语言或行为形式表现出来,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和评价性。④舆论的载体(渠道)—公开的传播活动。公众对于涉及自身利益的社会公共事务所形成的一致意见要成为具备社会影响力的舆论,其间必须经过公开表达的形式向社会传播。

二、简答题

9. 简述当前中国新闻媒介的走势。

【答案】当前世界新闻媒介发展巨大,中国新闻媒介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前中国新闻媒介的走势主要体现为:

(1)制度架构—从人治走向法治

①建立新闻法:新闻事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20世纪末,中国大众传播法制化尚处在一个不够完善的过程之中,仅仅建立了一些有关大众传播的规则条款,但都不能涵盖立法的整个精神层面。

新闻立法将成为21世纪新闻传播的重要课题。新闻出版法规体系的建立,对中国法制化从人治转向法治将是一种巨大的促进。

②提升大众社会权利:新闻事业发展的社会责任

未来的大众传播法制化将从重义务轻权利转向权利义务并重。媒介应该享有法律保障的舆论监督权利; 大众应该享有法律保障的政策、信息的知晓权,隐私权,更正权,接近、使用媒体权等。

③建立理想的制度—大众传播真正从人治走向法治。

中国走向新闻法治,是大众传播的未来发展方向,也是现实社会的积极走向。未来的大众传播法制化将要从重权力阶段转向重法律阶段,真正按照社会需求去立法、执法和守法。

(2)竞争格局—从相对自由竞争走向垄断竞争

①相对自由竞争和垄断竞争的特点

相对自由竞争阶段:从1978年到19%年的媒介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媒介呈现出数量多、规模小、形式单一、过多地依赖行政或行业的特点。垄断竞争阶段:从1996年报团试点开始到21世纪,媒介竞争摈弃市场低级状态的粗放型特点,而代之以集中优势媒体,创造更高级的媒体形式—集团形式。

②从相对自由竞争向垄断竞争过渡的具体表现

出现跨行业联合。行业联合开始。多功能报纸依附主报产生,形成了同行业的集中和兼并。联合为跨地区兼并奠定基础。③从相对自由竞争走向垄断竞争对现实的影响

这种集中对媒介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报业集团的出现有利于媒介从无序竞争逐步走向有序竞争。媒介以其雄厚的实力走向世界,并有效地和国外媒体展开竞争。

(3)媒体取向—从传者为中心走向受者为中心

传者为中心和受者为中心,代表了两种经济体制下的媒介运作方式。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传播者和受众的关系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

①传者的角色转化:传播者的社会角色的强制化、权威化特点逐渐减弱,服务特点逐渐加强。新闻传播者开始从“发号施令”者向服务者转化。

②受者的角色转化:受众开始被认为是新闻信息理所当然的“消费者”,享有知晓新闻信息的权利。

③媒介风格的转化:传统的党报风格政治宣传味较浓; 而媒介把视角转向受众时,媒介品种多元化,出现了适应受众不同口味的新闻,尤其是晚报、都市报以及信息类报纸,不仅带给受众有关新闻信息、娱乐、消遣等多方面的需求,而且这些需求反过来刺激了媒介多元化风格的形成。

(4)受众兴趣—从雅俗共赏走向雅俗分赏

①受众的分化:受众从大众化向小众化方向发展

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媒体市场化程度加深,受众被细化为小型的群体。从而实现了雅俗共赏向雅俗分赏的过渡。

②媒体的分化:媒体从单一性向多元性过渡

雅俗共赏向雅俗分赏的过渡,还表现在媒体的变化之中。即媒体依据受众分化的走势,从单一性走向多元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受众的兴趣越来越影响媒体的运作。

单一的政党报向党报、大众化报纸并存的格局转化; 最明显的变化在于出现了高级严肃性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