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社会学专业综合知识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类意识
【答案】“类意识”,即意识的这样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的一切生物,不管它在自然界中占有什么地位,都承认其他有意识的生物与自己属于同一类。吉丁斯从亚当·斯密的人类情感说出发,提出了著名的“类意识”概念。他认为,由于人们以相同的方式对相同的环境刺激加以反应,所以,人们意识到大家是同类。
2. 《自杀论》
【答案】《自杀论》是杜尔克姆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同时也是杜尔克姆运用他自己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一书中所阐释的科学研究方法来研究一个具有重要道德意涵的社会问题的典型范例,杜尔克姆对社会现实的道德关怀和他对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科学主张在这本书中得到了近乎完美的结合。在该书中他通过对自杀现象的分析来说明社会现象与社会整合之间的关系。杜尔克姆讨论了四种自杀类型:①利他型自杀,即牺牲个人而维护社会和群体的共同原则或共同利益。②利己型自杀,利己性自杀是对个体地位和价值过分强调、在社会现实中又难以兑现的条件下发生的。③失范型自杀。当人们在动荡不安中失去某些原有道德观念或价值原则支持,很多意想之外的事情不断地在现实中发生,并且个人在原有观念系统中形成的选择受挫时,失范性自杀就会较多出现。④宿命型自杀。宿命型自杀之所以会发生,是集体力量对个人的超强控制以及个人无法忍受“过多的限制”所造成的。
杜尔克姆在机械社会向有机社会的进化过程中,在个人地位、利益同社会整合力度强弱的矛盾关系中,展开自杀问题的研究。研究自杀现象是研究社会整合和社会团结问题的一种具体层面,根本目的是要揭示怎样才能获得一种稳定而健康的社会团结。
3. 宏观结构理论
【答案】在马克思、齐美尔和杜尔克姆的理论思想影响下,布劳逐步发展出了自己的宏观社会结构理论。在他的理论中,布劳坚持用客观的社会结构条件去解释社会现象,反对把心理和文化的因素作为首要的解释工具; 坚持以社会群体、社区作为研究对象,反对仅仅用个人因素去说明社会变化的个体主义观点; 坚持把抽象的理论讨论与具体的实证研究相结合,反对缺乏严密性和确定性的单纯概念讨论和缺少理论解释力的单纯经验描述性研究。
4. 大社会学理论体系
【答案】大社会学理论体系是指南斯拉夫社会学。南斯拉夫社会学具有不同于苏联社会学结构和理论体系的明显特点。它既没有采取苏联的模式,也没有照搬西方的做法,而是走自己的路,立足本国,独具特点,自成体系。南斯拉夫社会学是一种大社会学理论体系。这里所说的“大”
是指它除了包括社会学的传统内容外,还包括了在我国和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作为单独一门学科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费亚缅科的《一般社会学原理》是大学社会学教科书中颇有代表性的著作。
5. 现代化理论
【答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和平环境,使得人们普遍关注全球性的社会发展问题。最早关注社会现代化问题的是经济学,它从现代化的角度人手,着眼于经济的发展水平; 从政治学方面研究发展问题,侧重于“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方面; 历史学的现代化理论,注重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变迁的具体演进过程; 社会学对于现代化理论的研究,主要从社会文化、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的变革以及社会心理诸方面着眼,其中对于现代化的原因、动力和条件更为重视。
6. 冲突论
【答案】冲突论进行的综合,一方面表现为兰德尔·科林斯借鉴符号互动论思想吸收杜尔克姆,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里夫一布朗等人的观点。20世纪80年代后的冲突理论者进行理论综合的尝试,首先表现在对冲突理论进行的扩大化的解释。其次在广泛的研究中又融进了其他理论派别的思想,丰富其冲突理论的内涵。
7. 一般社会结构
【答案】在一个存在异质性或不平等性的社会里,人们有更多的机会遇到其他社会集团或不同社会地位的人,而小是自己所属的社会集团或阶层的人。布劳由此导出了两条定理:
一个社会的异质性增加该社会各社会集团间的关系;
一个社会的不平等性越大,该社会中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等级上的人们之间发生社会关系的可能性越大
8. 活动
【答案】活动,指群体成员具有的行为表现,其特点是逃避惩罚,追求报酬。
二、简答题
9. 乔治·米德的“自我”概念:
【答案】米德认为,自我意识是随着符号使用能力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人出生之初是没有自我意识的,随着符号使用能力的提高,人开始将“我”作为一个符号,作为个对象来加以思考,这时,自我意识就开始产生了。
米德将“自我”分为“主我”(I )和“客我”(me )两个部分:
(1)“主我”是自发的、能动的,为自我和人格的发展提供动力;
(2)“客我”是内化了的社会要求和期待,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
“主我”与“客我”是相互建构的。自我的发展过程就是“主我”与“客我”之间的一个连续不断的互动过
10.交换理论的局限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1)社会交换理论所强调研究的个人动机在功能主义者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在理论研究方面没有更多的创新。正如斯基莫尔指出的,交换理论是针对着功能学派而来的,它具有早期个人主义的基本精神。因此,交换理论的发展可以说是社会学对人的社会地位这个古老问题的新争论。
(2)霍曼斯的交换理论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①受斯金纳心理学思维方式的影响,霍曼斯忽视了社会因素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过分夸大了人际交往以及社会交换中个人的目的与动机,而忽视了宏观社会结构对个体活动的制约作用以及个人对于社会结构的能动作用。
②霍曼斯的交换理论只适用于小群体研究。③霍曼斯用心理学的命题来作为所有社会科学的理论解释,将人的行为始终视为一种理性行动,过于强调社会交换的公平原则。
④霍曼斯的理论缺陷:心理还原主义; 关于人的行为是一种理性行为的批评; 理论命题中同义反复的错误。
(3)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存在以下缺点:
①布劳理论的最大弱点是它依赖于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即人类行为是以交换为指导的。这种过程是既定的。不能进行充分的证明和解释。
②布劳对集体组织的定义过于宽泛,以致囊括了从小群体到复杂组织的全范围现象。
③布劳的社会学立场要比霍曼斯更为坚定。他力图去分析集体与集体之间以及集体内部的差别。这种努力是值得称赞的,但是他的理论没有达到这个目标。布劳现了一此重要的差别,但却没有对这些差别进行深入的分析。
11.宏观结构理论的前提包括哪些内容?
【答案】1)被解释物与解释物
①被解释物:社会或社区内部的社会关系模式。重点是集团间关系和社会流动。
②解释物:社会结构。
(2)概念定义
①社会结构:社会人口在多维空间中的社会地位上的分布。
a. 社会地位: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用来识别他人并作为选择交往标准的属性或特征。
b. 分布:社会人口在众多社会地位上的规模分配。
c. 多维空间:以各种社会地位为轴线、由多条轴线构成的社会活动空间。
②结构参数
a. 单维参数。
异质性:在一条社会地位轴线上,社会人口在各个不具有等级差别的社会集团之间的分布。 不平等性:在一条社会地位轴线上,社会人口在各个具有等级差别的社会集团之间的分布。 b. 多维参数。相交性:社会结构中几条轴线上人口分布的共变状态。可以分为重合、部分相交、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