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社会学专业综合知识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论法的精神》
【答案】孟德斯鸿在1748年写成的《论法的精神》一书成为政治理论史和法学史上的名著。在这部著作中,他提出了基于道德、荣誉和恐怖进行政体分类的三项原则。认为共和政体是建立在道德基础上,君主政权是建立在荣誉基础上,而专制统治则是建立在恐怖行动上。
2. 阶级斗争
【答案】在阶级社会里,不同的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势必产生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阶级斗争是根本利益对立的阶级之间相互冲突的表现,是解决对立阶级之间矛盾的基本手段。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斗争是同资本关系本身一起开始的。
早在工场手工业时期,这场斗争就一直如火如茶地进行着,只不过在资本主义的早期阶段,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还不带有政治的性质,没有发展成一个阶级反对一个阶级的斗争。当时工人反对雇主的斗争只局限于提高工资和改善劳动条件这样一些经济日的,没有触及和提出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和反对剥削制度这样一些根本性的政治要求。在工业革命开始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还停留在反对机器生产和破坏机器的低级阶段。表明当时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不十分发达,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性质没有被清楚地认识到和揭露出来。
而自19世纪30年代起,工业资产阶级相继在法国和英国取得政权,掌握了政权的各国资产阶级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断加深对工人的残酷剥削,致使下人阶级的生活状况进一步恶化,从而使无产阶级也日益成熟起来。在30年代和40年代期间,工人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第一次提出了作为独立阶级的政治要求。尔后英德的三大工人运动都告诉我们: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已经从破坏机器和自发的斗争时期转到了有意识有组织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的时期。
3. 群体关系
【答案】从社会关系的水平和层次上看,社会系统可以区分为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三个层次。群体关系,是指在社会的群体或组织的层次上所发生的社会关系,它是社会关系的中间层次。与个人关系相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持久性,它受到社会群体的规则、规范的约束。
4. 正功能
【答案】正功能是指,制度化的行动模式都具有促进系统调试的后果,注重研究制度的积极方面(整合、均衡)。
5. 萨皮尔一沃尔夫假说
【答案】萨皮尔一沃尔夫假说是语言相对论,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一种文化中的内容,只有用该文化中的语言才能得到充分表达; 另一层意思是,发源于某一文化中的概念,如果用另一种文化中的语言去讲,意思就会有所不同,至少在人们心目中唤起的意象不同,这也是可想而知的。
6. 中层理论
【答案】中层理论又称为中观理论。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最早对中层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释,他认为中层理论既不是具体研究中的操作性假设,也不是包罗一切的宏观巨型理论,而是针对某一方面社会现象或社会行为的分析框架,它由有限的几组假设或命题组成,并可通过逻辑推导产生可证实或证伪的具体的操作性假设。比如,教育与社会结构再生产理论、市场分配与再分配权力的理论等,就是中观理论。
7. 人道教
【答案】人道教,是孔德依据自己的实证政治纲领,建立的以他的实证主义哲学为信仰的宗教,而且与以往的宗教不同,它是完全的、彻底的、不拘泥于某一民族和地区的整个人类和全世界的宗教。按照他的人道教学说,资本家,即孔德所称的企业家(工厂主和银行家)和无产阶级(一无所有的无产者),应当各安其位,忠于职守,各自做好自己的工作,这样一来就不再会有阶级斗争和尖锐的社会的冲突。
8. 社会有机体
【答案】社会有机体是指,社会是一个有机实体,它是由各个部分相互联系而构成的社会整体。在斯宾塞看来,社会与有机体一样具有结构性、功能性和相互依赖性。社会有机体和生物有机体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概括起来主要是:生长过程、结构进化、功能分化、相互依赖等。
二、简答题
9. 乔治·米德的“自我”概念:
【答案】米德认为,自我意识是随着符号使用能力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人出生之初是没有自我意识的,随着符号使用能力的提高,人开始将“我”作为一个符号,作为个对象来加以思考,这时,自我意识就开始产生了。
米德将“自我”分为“主我”(I )和“客我”(me )两个部分:
(1)“主我”是自发的、能动的,为自我和人格的发展提供动力;
(2)“客我”是内化了的社会要求和期待,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
“主我”与“客我”是相互建构的。自我的发展过程就是“主我”与“客我”之间的一个连续不断的互动过
10.简述米德“符号互动”思想的基本内容。
【答案】(l )米德符号互动思想基于两个基本的假设:①人类之所以迫使他们与群体中的他人
进行协作是为了谋求生存,克服自身弱点; ②在这个过程中有利于人类生存或适应的行动将会被保存下来。从这两个假设出发,米德认为心智、自我与社会通过互动而产生和发展。
(2)心智:米德认识到人类心智具有理解和运用象征符号的能力。其中他将运用象征符号的过程称作想象}h}预演。想象性预演的主要内容是:选择各种行动方案,扮演他人的角色。当一种姿态在它的发出者和接收者身上都能引起共同的反应时,它才获得了社会意义,米德称这种姿态为常规姿态。当一个有机体能懂得常规姿态(尤其是语言)的含义,承担他人角色,并想象性预演可选择的行动方案,那么,米德就相信这一有机体具有了“心智”。
(3)自我:自我概念是人们的主观意识的核心,但人们不是天生就具有自我概念,而是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逐渐获得的。通过采取他人立场,并以别人的观点评价自身的行为,从而个人就成为自身的对象了。这种在互动中将自身想象为被评价的客体的能力,是与心智过程紧密相联的。
米德指出自我的发展主要有三个阶段:玩耍阶段、游戏阶段和概化阶段。
①玩耍阶段,个人简单地“扮演”其他一些人的社会角色。
②游戏阶段,由于生理的成熟和角色领会的实践,个人同时承担几个社会角色,并把它们组成一个整体。
③概化阶段,个人按照“概化的他人”行动。这样,随着“他人”总量的不断扩大,角色领会的能力也不断提高,正是这个过程表征着自我发展的阶段。
(3)社会:被看作是业己组织起来,通过一般的他人而得以规则化了的活动。在这里人们彼此调适和协作,这种调适和协作就是心智过程和自我过程的反映。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①米德认为社会制度与结构的产生是由个体之间有组织的与模式化的互动产生的;
②社会依赖自我的能力,实现社会控制;
③心智是维持和延续社会和它的制度决定性因素;
④社会通过心智和自我概念表征的那些过程来改变和重新建构。
个体的心智和自我的特征以及具体的互动过程是他的研究重心,其中关于玩耍和游戏活动在儿童自我产生中的作用的观点,也为现代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所证明。但是米德过分关注符号的作用,把所有的互动都看作是由符号这个中介决定的,否定了社会生活的客观作用。
11.两种社会团结类型各自具有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是杜尔克姆社会学的一对最著名的范畴。
(1)机械团结,是这样一种社会联结纽带:它通过强烈的集体意识将同质性的个体结合在一起。有以下特占.
①人们可以在原始社会或传统农村社区中发现这种团结的典型表现。
②以机械团结为纽带的社会中,由于分工不发达,人们的活动、经历和生活方式大体相同,成员之间的同质性程度很高。
③这种同质性不仅表现在物质活动方面,而且也表现在精神活动方面:所有成员信奉同样的宗教、具有同样的信仰、追求同样的价值目标、接受同样的行为规范、持有同样的道德评价标准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