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南京师范大学现代西方哲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拉丁阿维洛伊主义

【答案】拉丁阿维洛伊主义是指13世纪在巴黎大学艺学院流行的一种思潮。其特点是主张像阿维洛伊一样忠实于亚里士多德著作的原意,反对当时依照柏拉图主义的精神解释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尤其反对为了维护神学教义而割裂和改造亚里十多德的思想。拉丁阿维洛伊主义者提出双重真理论的主张,即通过理性和宗教都能达到真理他们的思想极大地冲击了正统的神学,对经院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斯多亚派的不动心

【答案】斯多亚派的不动心是指不关心快乐或痛苦,情绪不受外部感性世界的影响,获得心灵的安宁或平静的状态。情感是非理性的,不动心不同于普通的冷漠或麻木,而是理智对情感的正当控制。由于幸福归根到底是一种心理感受,所以人们虽然不能控制外界事情的发生,但能排除外在事件对心灵的影响,以心灵的不变来应对世界的万变,因此他认为不动心是最高的德性。斯多亚式贤哲的特征是分离了情感,纯粹出于理智的行为。这种观念引起了许多蔑视世俗快乐的宗教和贬低情感作用的哲学体系的共鸣。

3. 哲学是神学的碑女

【答案】哲学是神学的裨女是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的观点。哲学是神学的裨女是指哲学成为了神学的附庸,哲学的作用被限定在证明、解释和保护信仰的范围中,神学借助哲学是为了把它的义理讲得更清楚些。这句话表面上探讨的是神学和哲学的关系,实际上表现的中世纪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即理性和信仰的关系问题。托马斯把理性变为信仰的驯服工具,理性是信仰的补充; 他坚持了神学高于哲学,信仰高于理性的立场。虽带有浓厚的信仰主义特点,遵循了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的一贯特点。但其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逐渐肯定了理性的作用,有助于近代理性哲学的崛起。

4. 黑格尔的具体共相

【答案】黑格尔的具体共相是具体而非抽象的形式,是包含特殊的普遍,是自我具体化的,而不是事物的共同特征总和。共相是与殊相统一的,而不是在殊相之上,共相内在于殊相之中,作为实体的本质规定。黑格尔认为,共相是多样性的统一,具体性体现在其内部的联系和转化。在逻辑学领域,每一个范畴包含着它的对立面并逐渐发展为对立的范畴。相互对立的范畴一起发展综合为第三个范畴。绝对概念是这种发展的最高点,是最大的具体共相。

5. 元素

【答案】“元素”本意是“字母”,是自然哲学家用来表示性质的不可分性时所运用的概念。元素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的最小单元,即性质的不可分性。这种不可分性不是数学的不可分,而是物理的不可分。元素的性质是物理性质,因而不同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目。

6. 费希特的知识学

【答案】费希特的知识学是指“科学的科学”、“知识的知识”。它关注的是事实的依据和知识的可能性。费希特认为先验哲学必须以第一原则为全部体系的出发点和基础。一切区分都能从第一原则中推出来。他把哲学中第一原则的是非问题归结于人的性格的高低差别,这表现了他以实践理性为根本主张。他的知识学分为三个部分:①理论哲学,它的对象是自然界整体; ②实践哲学,它的对象是伦理道德; ③关于公设的哲学研究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它包含以自然权利学说为特点的政治哲学、以未来为目标的奋斗哲学和以理性宗教为导向的宗教哲学。

7. 黑格尔的绝对理念

【答案】黑格尔的绝对理念是精神的范畴形式,是自在自为的理念、无所不包的全体和无限的实在,又称“绝对真理”、“绝对精神”。它存在于自我发展和实现的过程之中。绝对理念作为上帝的形而上学复本,是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真理的最终实现。在黑格尔看来,绝对理念是能动的自我,它外化于自身又回到自身,具有内在目的和理想,是生命理念与认识理念的高度统一。绝对理念这个概念把逻辑学、本体论、形而上学和伦理学四者结合起来。

8. 物质异质性

【答案】物质异质性是由狄德罗提出的,他肯定物质是“异质”的,即物质自身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客观性质。机械论者认为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广延,而狄德罗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绝不是由一种完全相同的物质产生的,所以他提出了物质异质性。他认为现象的杂多就是物质的某种异质性造成的结果。他把产生一切自然现象所必需的那些不同的异质性物质称为元素,并认为各种元素有一些本质上的区别,一种元素的分子具有一种绝对的不可分割性。

二、简答题

9. 简述康德的感性直观。

【答案】(1)定义

感性是指人的认识的“接受性”,即一种被动接受的认识能力(即直观能力),这是我们最起码的认识能力。感性不是完全消极的能力,感性产生表象有两个条件:

①受到外部对象的刺激;

②对所刺激对象做出适当的反应。

他认为感性直观就是感性接受的表象,直观形式就是感性对自在之物的刺激做出的反应。并认为感性的作用是能提供一种认识形式,把感觉材料整理成可被认识的经验。这种感性直观是知

觉判断的材料,感性用来综合感觉材料的能动性便是直观形式。

(2)质料与形式

康德认为感性由两种成分构成:

①形式

用来接受的先天直观形式,即空间和时间形式。空间是外感官的形式,即感知一切外部现象的先天直观条件; 时间是内感官的形式,即感知一切内部现象的先天直观条件;

②质料

通过自在之物刺激感官而后天获得的直观的质料,包括知觉、印象、感觉等杂多材料。它们是后天的,在外部事物的刺激下才能产生。

(3)感性纯直观

康德认为感性直观的先验形式自身是一种感性纯直观,包括空间和时间两种。空间是外感觉的纯形式,时间是内感觉的纯形式。“先验感性论”是康德用来回答纯粹数学如何可能的。

10.请从社会契约论的角度比较霍布斯、卢梭和洛克的异同。

【答案】(1)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思想内容

①作为自然法学派的主要奠基人之一,霍布斯的国家理论是从一种假想的“自然状态”出发的,认为在国家产生之前的这种自然状态中,人们都依据自然法而享有各种天赋的自然权利,每个人都只受自己的自然法则或“利己心”的支配。

②自然法的第一条原则是:用一切手段来寻求和平与自卫; 由此推出的第二条原则就是:为了和平与自卫,人们宁愿放弃对一切事物的权利。前者造成了一种“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 后者则达成了一种社会契约,最终导致了国家和法律的产生。

③霍布斯强调,社会契约的订立是为了使人们免于相互残杀,人们通过订立契约而把自己的全部权利转让给一个“第三者”的个人或议会,这个“第三者”体现着全体订约者的人格,并对他们进行治理,这样就产生了国家。由于这个“第三者”没有参与契约的订立,因此他不受契约的约束,他做任何事情都不存在违法的问题。另一方面,“第三者”的权力是订约者自愿地赋予他的,服从他就是服从订约者自己,人们也不能违背诺言而从他那里收回权力,所以他的权力是不受任何限制的,是绝对的。

(2)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思想内容

①卢梭认为,不平等发展到极端必将导致新的平等,奴隶将变成主人,暴君必将被推翻,问题只在于要找到一种社会形式来保障每一个人的天赋的自由权利,而不只是保护多数人的权利,更不是保护少数人的权利。因此,卢梭提出了“公意”来作为新的社会契约的基础。

②“公意”不同于“众意”,它是一个社会的一切人(公民)的共同意志,“众意”则只是个别人或一部分人的意志,它是小可能完全一致的。卢梭主张主权在民,权力小可分割,也不可由别人代表,因而他反对君主立宪制,鼓吹民主共和制,认为执政者只是公仆而不是主人,应当可以随时撤换。

(3)洛克的社会契约论思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