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61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单项选择题
1. 现代西方哲学人本主义思潮的主要特点是( )。
A. 发扬人道主义,提倡以人为本
B. 反对科学和理性,提倡非理性主义
C. 高扬人的主体精神
D. 反对科学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答案】B
【解析】人本主义主张超越理性,不仅要注重理性,而且更应该注重“非理性”,认为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不能涵括人生价值的研究方法,强调哲学必须超越“知识论”,注重对人类生存的状态、价值进行研究。
2.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其中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 )。
A. 本质
B. 基础
C. 动力
D. 升华
【答案】B
【解析】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离开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坚持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坚持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
3. 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是指( )。
A. 改革就是否定社会的一切
B. 改革就是社会形态的质变
C. 改革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D. 改革是解决社会矛盾的唯一途径
【答案】C
【解析】改革的实质是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各种具体制度,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无论从改革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力一面所起的巨大作用看,还是从引起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变革的深度和广度看,都可以说是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
4. 哲学史上的二元论,主张世界有物质和精神两个各自独立的本原。它是( )。
A. 唯心主义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B. 唯物主义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C. 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最后导致唯心主义
D. 独立于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之外的一个哲学派别
【答案】C
【解析】“二元论”是指主张世界存在物质和精神两种性质不同、互不依赖、彼此平行的本原的哲学学说。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有物质和精神两个独立的本原。二元论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而实际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最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
5. 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它指的是( )。
A. 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形式
B. 人与人之间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
C. 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活动
D. 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赖形式
【答案】B
【解析】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力一式和活动方式。交往属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交往始源于物质生产活动,又不仅仅存在于物质生产活动中,它是以物质交往为基础的全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急和。人是交往的主体,交往双方都不仅要承认自己是交往的主体,同时要承认他人也是交往的主体,交往是一种以主客体关系为中介的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
6.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
A. 普遍性和特殊性
B. 斗争性和同一性
C. 绝对性和相对性
D. 变动性和稳定性
【答案】B
【解析】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各方面之间及各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双方的对立又称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的统一又称矛盾的同一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7. “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 )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C. 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 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
【答案】B
【解析】这是恩格斯的一个著名论断。“人的智力”属于认识范畴,“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
说明改造自然界是实践,人的智力的发展即人的认识的发展,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8. 社会形态发展道路的统一性,根源于( )。
A. 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B.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C.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D. 主体和客体的矛盾运动
【答案】A
【解析】与生产力的状况相适应,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以一定的形式结合起来构成社会形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推动并决定着社会形态不断更替,并呈现出统一性和多样性。因此,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9. 制约人口生产的根本因素是( )。
A. 地理环境
B. 风俗习惯
C. 伦理道德
D. 物质生产
【答案】D
【解析】人口因素是影响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因为人口本身的生产和再生产不是由单纯的自然规律决定的,而是由社会规律决定的,由生产方式决定的。因此,制约人口生产的根本因素是物质生产。
10.“人是目的,也是手段”,这一观点是( )。
A. 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观点
B.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
C. 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D. 科学主义的观点
【答案】B
【解析】马克思主义关于目的与手段的观点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把目的理解为人在思维中对活动的结果,人在提出目的和实现目的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手段。创造手段和使用手段是人的本质的特点。手段是人的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的体现,又是人的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发展程度的标志。因此,“人是目的,也是手段。”
二、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