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61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单项选择题
1. 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 )
A. 人的自身需要
B. 人类的共同利益
C. 人的自然属性
D. 人的社会关系
【答案】D
【解析】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研究人的本质应当首先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每一时代历史地发生变化的本性”。所以,我们既要研究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类本质,又要研究人类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以及人的一般本性是如何在具体的社会和发展的历史中实现和变化的。
2.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在于( )。
A. 个人的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
B. 个人的自我选择和自由发展
C. 个人主体性的增强和摆脱社会的制约
D. 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
【答案】D
【解析】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人生价值包括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方面:个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个人的自我价值是指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这两方面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与源泉,为个人索取打下了基础; 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前提和条件,它会激发起人们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3. 把意识看成是大脑分泌出来的特殊物质的观点是
A. 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B. 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 庸俗进化论观点
D. 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答案】D
【解析】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庸俗唯物主义否认意识具有主观特征,抹煞意识与物质的区别,将意识与物质等同起来。①庸俗唯物主义不属于唯物主义派别,即唯物主义派别中不
包含庸俗唯物主义; ②“庸俗”二字,庸俗唯物主义就庸俗在将意识和物质看成是一回事,即“把意识看成是人脑分泌出来的特殊物质”。
4.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
A. 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 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 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答案】B
【解析】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而物质世界则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化或表现。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
5. 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体现了( )。
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B.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 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答案】B
【解析】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指导,又从中国实际出发,说明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6. 只承认质的飞跃,否认量的渐进,在政治上必然导致( )。
A. 经验主义
B. 教条主义
C. 冒险主义
D. 保守主义
【答案】C
【解析】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渐进与飞跃的统一。渐进性过程的中断并不是发展的停止,而是打破旧的质的规定性而代之以新的质的规定性,表现在现实中就是出现新事物。在政治上,若否认量的渐进,就是否认新事物的出现,而冒险主义正是指不顾客观条件和实际,否认新事物,盲目行动。
7. “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是( )。
A. 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B. 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C. 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
D. 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答案】B
【解析】“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的意识是:听取言论一定要寻求它的实际用途,观察行为一定要寻求它的实际功效。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8. 系统的最本质特征是( )。
A. 整体性
B. 有序性
C. 层次性
D. 最优化
【答案】A
【解析】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其中最本质特征是整体性。这种整体性表现在,对于外来作用,系统能作为一个统一体作出反应,而不管这种外来作用直接作用于系统的哪一个部分; 同时,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个要素都不单独具有的功能和性质。一般系统论就是对“整体”和“整体性”进行科学探索。
9. 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它指的是( )。
A. 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形式
B. 人与人之间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
C. 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活动
D. 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赖形式
【答案】B
【解析】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力一式和活动方式。交往属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交往始源于物质生产活动,又不仅仅存在于物质生产活动中,它是以物质交往为基础的全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急和。人是交往的主体,交往双方都不仅要承认自己是交往的主体,同时要承认他人也是交往的主体,交往是一种以主客体关系为中介的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
10.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 )。
A.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性质
B.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发展
C.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根本方向
D. 生产关系可以加速或延缓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D
【解析】生产关系被是由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的,但它对生产力的发展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