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心理与教育测量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常模
【答案】常模是一种参照标准,是指有一定代表性且数量足够大的样本(即标准化样本)在某项测验上的分数分布。在解释测验结果时,可用于评价受测者该项测验成绩的标准。根据测验适用的对象团体,可分为全国常模、特殊团体常模、地区常模、学校常模等;在心理与教育测验中,常用的有年龄常模和年级常模两种。按不同年龄阶段制定的各年龄阶段的常模,多为智力测验所采用;按学校年级制定的各年级的常模,适合教育测验;根据分数的性质,可分为百分位常模和标准分数常模等。
2. 标准分数
【答案】标准分数又称基分数或Z 分数,是以标准差为单位,表示一个分数在团体中所处的相对位置的量数。标准分数Z 是一种以平均数为参照,以测验分数的标准差来衡量原分数在其常模团体中地位高低的一种评定方法。标准分数Z 值可正可负,且一般取值在-3〜+3之间。当原分数比平均数高时,其相应的标准分数Z 为正值;当原分数比平均数低时,其相应的标准分数Z 为负数。在标准分数Z 的应用中,由于标准分数Z 分值过小,并往往带有小数和负值等缺陷,通常把标准分数Z 通过线性变换,转到更大的标准分数量表上。
二、简答题
3. 什么是测量效度?它与信度的关系怎样?
【答案】(1)测量效度
效度是指一个测验或量表实际能测出其所要测的心理特质的程度,是测量的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综合反映。一组测验分数的总变异包括3部分:
①真实的(稳定的)、与测量目的有关的变异;
②真实的、但出自无关来源的变异;
③随机误差的变异。
在测量理论中,效度被定义为:在一列测量中,与测量目的有关的真实变异数(由所要测量的变因引起的有效变异)与总变异数(实得变异数)的比率,即:
这里单位代表测量的效度系数,代表有效变异数,代表总变异数。
(2)测量效度与信度的主要关系
①信度高是效度高的必要而非充分的条件;
②测验的效度受它的信度制约。
4. 选择常模团体与制定常模有什么关系?如何选择好常模团体?
【答案】(1)选择常模团体与制定常模的关系
常模是根据标准化样本的测验分数经过统计处理而建立起来的具有参照点和单位的测验量表。常模团体是由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人所组成的一个群体,或是该群体的一个样本。选定合适的常模群体是制定常模的关键,常模是否合适直接关系到该测验的推广度以及有效性:
①从测验的编制者来讲,确定常模团体的问题,变成确定所编制的测验将来用于什么总体,所选定的常模团体必须能够代表该总体。大部分测验都有不止一个常模团体。
②对测验的使用者,要从不同角度来选定常模,选定一个与施测样本最适合的一个常模团体。因为标准化测验通常提供许多原始分数与各种常模团体的比较转换表,被试的分数必须与最合适的常模比较。
③无论是测验编制者还是测验使用者,所关心的主要问题仍然是常模团体的成员。
a. 对于成就测验和能力倾向测验,适当的常模团体通常包括目前与潜在的竞争者;
b. 比较广泛的能力与性格测验,常模团体通常包括具有同样年龄或教育水平的人。
c.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还有许多方面也可用来定义常模团体,如性别、年龄、年级或教育水平、职业、社会经济地位、民族等。
(2)选择好常模团体的途径
①群体构成的界限必须明确。在确定常模团体时。必须清楚地说明所要测量的群体的性质与特征。
②常模团体必须是所测群体的一个代表性样本。为了克服取样偏差,保证具有代表性,一般在抽样时应遵循随机化原则,采用统计学的方法抽取样本。
③取样的过程必须明确且有详尽的描述。这主要是为了使测验的使用者不至于误用测验和错误地解释测验结果,说明和描述越明确、越详尽越好。
④样本大小要适当。所谓“大小适当”并没有明确的指标。根据统计学原理,取样误差与样本大小成反比。所以,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样本越大越好。但是还应考虑到人力、物力等方面的因素。
⑤常模团休必须是近时的。过时的常模是不能作为参照标准的,一个常模不能一劳永逸地使用。
⑥注意一般常模与特殊常模的结合。可使被试与最接近的群体进行比较。将两者结合使用,解释分数便会更加准确。但特殊常模只提供有关特殊信息,适用范围较窄。所得结论不能在广泛的背景下作解释。
5. 题库的基本要求是哪些?您认为建设题库有什么好处?
【答案】(1)题库的基本要求
①植基于一种科学的测量理论。
②贮备有一定数量的试题,所有试题品质优良,技术参数完备。
③题库内部结构层次清楚、分类严谨,试题检索方便。
④题库管理方便、可控性强、易于维护更新。
⑤保密性强。
(2)建设题库的好处
建设题库可以解决一些大规模的标准化学绩测验应用范围广,施测周期短,对试卷的需要比较频繁的问题。应用题库组拼标准化学绩测验的试卷,具有经济、高效、而且保密性强的特点。
6. 心理测量的误差来源主要包括哪些?
【答案】心理测量误差是指在心理测量过程中由那些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变化因素所产生的一种不准确或不一致的测量效应,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两种。其来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测量工具、被测对象和施测过程。
(1)在测量工具方面,心理测量工具通常是一套以测验(问卷)为核心的刺激反应系统(通常称作量表)。心理测量量表是否稳定、是否真正测到了所要测的东西是测量工具造成误差的两种主要原因。
(2)在测量对象方面,造成测量误差的主要原因是受测者真正水平是否得到正常发挥。一般地,受测者的某种心理特质水平是相对稳定的,但是他在接受测量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会影响其水平的正常发挥。
(3)在施测过程方面,产生测量误差的原因主要是一些偶然因素。比如,物理环境,主试,评分记分环节,意外干扰等。
7. 能力倾向测验与智力测验、成就测验之间有何不同?
【答案】成就测验和智力测验、能力倾向测验的测量对象都是认知性特质。这三种测验都是测量个体从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经验中发展出来的能力。所以在本质上,它们有相同之处。能力倾向、智力测验所测量的也可以看作一种“成就”。不过,如果从测验的目的、性质及所涵盖的经验范围来看,这三种测验仍有某些不同之处,不能相互取代。具体分析如下:
⑴就测验的对象而言,三者本质上有重叠之处,无法加以截然区分。大多学者认为成就测验测量的是一些特定的、限定于某一范围的能力和知识,而另两者所测验的则为一般性的、较为广泛的能力。
⑵就测验的功能而言,成就测验也不同于智力、能力倾向测验。后两者的主要功能是预测一个人在未来的教育、训练或工作经验中可能的表现,它们的使用是在教育或训练程序以前,用以反映被试是否有接受某种课程或专业技能训练的能力。成就测验则是评估被试在接受一些教育或训练程序后所获得的学习成果,它的实施发生在教育、训练过程后。
⑶就测验的技术品质而言,成就测验要注重内容效度,而能力倾向、智力测验则必须有较高的预测效度,否则就失去其基本价值。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