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华中师范大学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729教育技术学与教学设计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教学设计
【答案】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教学设计者经常使用教学技术以改进教学。教学设计己经开始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被教育技术工作者广泛重视起来。
2. virtual community
【答案】中文为虚拟社区。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基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网络资源共享技术和多媒体信息展示
3. 信息推送技术
【答案】所谓“推送((Push )”,就是用户在初次使用时设定自己所需的信息频道,此后定制信息将通过Web 自动传输给用户,用户不必每次提出请求。此过程相对以往通过“拉取(Pull )”方式来获取信息具有很多优点。通过信息推送技术,我们能够在因特网的信息海洋中自动获取优质实用的教育信息。
4. 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
【答案】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协作学习的环境,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讨论、协作与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协作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是传统合作学习的延伸和发展。它代表了两种趋势的汇合点,即普遍渗透于社会的计算机技术和新的学习方式的汇合。
5. 教学目标
【答案】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课程目标; 二是课堂教学目标:三是教育成才目标,这也是教学的最终目标。
6. 活动理论
【答案】活动理论是研究在特定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下人的行为活动的理论。其基本思想是:人类行为活动是人与形成社会和物理环境的事物以及社会和物理环境所造就的事物之间的双向交互的过程。人的意识与行为是辩证的统一体,也就是说,人的心理发展与人的外部行为活动是辩
证统一的。
7. 学习风格
【答案】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身上一贯表现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它一般可以划分为五个部分,三个层面。学习风格的认知成分包括场独立型——场依存型、具体型和抽象型、冲动型和沉思型等; 学习风格的情感成分; 学习风格的意动成分; 学习风格的生理性倾向成分和学习风格的社会性倾向成分; 其中,前三部分构成了学习风格的心理性层面,后两种则构成了学习风格的生理性层面和社会性层面。
8. 元认知策略
【答案】元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的认知。元认知由三种心理成分组成:一是元认知知识,主要包括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认知活动的过程、结果等方面的知识; 二是元认知体验,指伴随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 三是元认知监控,指认知主体在认知过程中,以自己的认知活动为对象,进行自觉的监督、控制和调节。
二、简答题
9. 试论述不同的教学目标分类体系,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
【答案】国内外许多教育心理学家都曾对教学目标的分类理论进行过探讨,但研究最有系统和最具代表性的是以布卢姆为代表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1)以布卢姆为代表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以美国布卢姆为首的一个委员会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对教育目标的分类做了系统研究。他们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等三大领域,又按层次将各个领域分成若干亚领域。在三个领域中,布卢姆本人的贡献主要在认知领域。
①认知领域目标分类
认知领域的目标是指知识的结果,根据布卢姆的分类,包括以下六个层次:
a. 知道:知道是指对先前学习过的知识材料的回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理论的回忆。知道是认知目标中最低层次的能力,它所要求的心理过程主要是记忆。
b. 领会:领会是指理解和把握知识材料意义的能力。想测量是否对知识材料产生了领会,可以借助转换、解释、推断三种形式。转换就是用自己的话或用与原先的表达方式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所学的内容; 解释就是对一项信息加以说明或概括; 推断就是预测发展的趋势。
c. 运用:这是指将所学到的规则、方法、步骤、原理、原则和概念等运用到新情境的能力。运用的能力要以知道和领会为基础。
d. 分析:分析是指把复杂的知识分解为若干组成部分并理解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的能力。
e. 综合:综合是指将所学到的片断概念或知识、原理、原则与事实等整合成新的知识整体的能力。
f. 评价:这是认知目标中最高层次的能力,它要求超越原先的学习内容,并需要依据某项标准
做出价值判断。
②情感领域目标分类
美国教育学者柯拉斯霍等人于1964年出版了情感教育目标分类专著。他认为,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主要包括态度、兴趣、理想、欣赏和适应方式等,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a. 接受:这是情感目标中最低层次的学习结果。它是指对某种现象和刺激的感知。先有感知,才能产生注意,最后才选择所要注意的刺激。教师如果要引导学生学习,首先要使学生愿意接受。
b. 反应:这是指主动的注意,亦即积极地参与反应。如果学生对某学科表示有兴趣学习,即为反应的层次。
c. 价值判断:这是指对于接触到的事情、现象或行为感到有价值,因而表现积极的态度和重视其价值。“态度”和“欣赏”即为此层次的行为。
d. 价值的组织:当个人以不同的程度评价许多事物的价值时,他就开始发展自己的价值系统。将这些不同的价值系统组织起来,使其具有一致性,即为价值的组织。
e. 价值的个性化:这是将价值系统内在化,成为个性或信念的一部分,个人就依其信念行事。 ③动作技能领域目标分类
1972年,美国教育学者辛普逊(E.J.Simpson)发表了动作技能目标分类的专著。辛普逊将技能领域目标分为下述六类:
a. 知觉:包括感官刺激、线索的选择、转换等三部分,借以了解物体、性质和关系。
b. 准备状态:包括心理、身体和情绪三个方面,目的是为某一动作做准备。
c. 引导的反应:指在别人指导下所表现出的明显动作,包括模仿和尝试错误。
d. 机械练习:指反复练习所学的动作,由熟练而养成习惯。
e. 复杂的反应:指个人能够表现出复杂的动作和行为。
f. 创作:指创作出新的行为方式及动作。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加涅根据学习结果的不同特点,概括出以下五种学习结果:
①言语信息
言语信息是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表达或陈述的事实性知识或事件信息。加涅把所获得的言语信息区分为“事实”、“名称”、“原则”和“概括”。学习者学习或保持大量的言语信息,有助于智力技能、认知策略等的学习。
②智力技能
智力技能是学习者通过符号与自己所处环境作用及反应的能力,这里的符号包括字母、数字、单词等等。加涅把智力技能细分为几个小类:
a. 辨别:是对一个或几个物理量不同的刺激物做出不同反应的能力,它对个体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辨别既可能是简单的辨别,也可能是多重的辨别。
b. 概念:是对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的反映。概念按其抽象水平又可分为具体概念和定义概念。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