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健康与人们生活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息息相关,是衡量一个社会整体素质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有研究证明,大学时期运动习惯的养成,对于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目前就大学生体育锻炼状况的研究显示,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情况呈下降趋势。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与分层抽样相结合的抽样方法,选取了陕西师范大学、长安大学、西安文理学院、西安欧亚学院等四所院校大学生共270人,其中男生151人,女生119人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与体育相关的主客观指标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尝试了解体育活动如何作用于客观健康状况与健康。并对实验对象分别选取羽毛球、慢跑、太极拳、健美操作为干预手段,采用体育自然干预实验,四组对象分别锻炼 18周,不同的体育锻炼项目每周锻炼4次,每次 1小时左右,周六 1.5小时左右。在实验开始前,对实验对象进行各项心理指标测试,结束后对相同指标再进行测试,测试所取得数据均采用SPSS11.0进行处理,研究不同锻炼项目对学生健康的影响。
研究证实,身体自我概念、心境、体育动机定向、体育生活方式、体质、健康知识结构等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健康评价能力的重要因素。在大学生健康评价影响途径中,既有体质变量的直接影响效果,也有体育生活方式、体育动机、身体自我概念等直接或间接的重要作用,但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对健康形成的作用不能互相替代,具有共同联结作用。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大学生体质水平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大学生体育活动动机、身体自我概念等,共同联结作用通向改善健康的终点。大学生参与不同特点锻炼项目对其身体自我概念、心境和健康产生良好的改善作用,向良性方向发展,明显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不同性别大学生参与不同的体育锻炼项目,其心理健康效益也不同,表现出锻炼项目、性别的差异,最终显著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从项目特点来看,难美性锻炼项目、对抗性锻炼项目更适宜于大学生年龄阶段的特点,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效果要更好。在体育锻炼实践中,采用的适宜方法和手段提高大学生的身体概念、体育动机定向、体育生活方式、健康知识结构等方面因素,可以提高锻炼的效果,使得体育锻炼能更好的促进大学生健康。
建议针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年龄、性别、心理特点,选用适宜的体育锻炼项目进行锻炼,以便更有效的改善心境以及整体心理健康。对同一个个体,不同的时间段,心理需求会有所不同,建议根据需要选择适宜的体育锻炼项目。难美性锻炼项目以及对抗性锻炼项目对大学生心理产生的影响要优于体能类锻炼项目和养生类锻炼项目,更适宜于大学生年龄阶段的特点。建议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大这两类锻炼项目的教学时数,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自我锻炼所需的技能,以便于大学生在业余时间能更好的利用所掌握的体育知识、技能进行自我锻炼,使体育锻炼能更好的为提高大学生健康服务。难美性锻炼项目在锻炼时一般个体难于自己进行锻炼,建议学校引导学生组织一些课外锻炼兴趣小组,以促进此项体育锻炼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