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南昌大学中国哲学原著选读(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尚贤

【答案】尚贤是指战国初期墨子关于用人的政治主张。他指出,国家之所以“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是由于“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他认为当务之急在于大量寻求人才,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墨子反对儒家“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的看法,主张“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璧颜色,”“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强调国家录用人才时应打破等级身份,“官无常贵,民无终贱”“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让其有职有权,发挥作用。体现了小生产者要求改变其经济政治地位,参与政权的愿望,冲击了以血缘为基础的贵族等级制度。

2. 形而上者谓之道

【答案】形而上者谓之道是指阴阳及其“道”的存在和变化都是不露形迹的。《周易·系辞上》中记载:“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中国哲学史上,《易传》提出的“形而上”与“形而下”、“道”与“器”这两对概念,逐渐被哲学家发展为表述抽象与具体、本质与现象、本源与派生物的范畴。汉唐以来的哲学家对“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关系展开了长期的辩论。宋代的朱熹说:“理,形而上者; 气,形而下者。”清代学者戴震则说:“形谓已成形质,形而上犹曰形以前,形而下犹曰形以后。”(《孟子字义疏证·天道》)

3. 本无

【答案】“本无”是三国魏玄学家何晏、王弼的哲学命题。“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认为,天地万物,以无为本。”王弼等人认为,追索天地万物的本体,只能是“以无为本”。他们认同《老子》的“道”的无形无名的形上特征,以“未形无名”论“道”以有形有名指“物”。并把形上的“道”与形下的“物”的关系,变成为“本体”与“末用”的关系。“无”是本体,是他对经验世界与经验知识的独特看法。

4. 随、泯、统

【答案】“随”、“泯”、“统”是方以智方法论总纲的三个概念。这三个概念最初出自于佛教华严宗的三谛学说(即俗谛、真谛、中谛)。方以智在评价华严宗三个概念的时认为一切事物在“俗谛”看来都是处于对立面的,在真谛的眼光看来,就不存在这些所谓的差别。但是当真俗二谛各落一偏,中谛则不落两边,一就是二,二就是一,差别就是无差别,无差别就从差别中看出。方以智用“随”、“泯”、“统”来表达这三个概念。“随”就是明确事物的差别,达到让世人有所遵循的目的; “泯”就是取消这种差别,否认对立,使人深刻; 而“统”就是把上面两种观点连贯统一起来。至于三者的关系,方以智认为是一而三、三而一的,其中包含相当深刻的辩证思想。

5. 人心、道心

【答案】“人心”和“道心”是二程提出的观点,他们认为人心表示感性的自然本能、欲望等,道心表示人的道德本心,道心是好的,人心则是邪恶的,从而把人心和道心对立起来。为了消除人心的邪恶,使道心得以保持,就要“惟精惟一”的功夫。具体做法就是要符合儒家“中”的原则。大程又用天理和人欲来表示人心和道心的区分:“人心惟危,人欲也; 道心惟微,天理也。”这样就和他们的理学思想联系起来。因为把天理和人欲看成是对立的,所以他们主张“损人欲以复天理”“无人欲就是天理”。二程提出的道心、人心以及天理、人欲思想后来经过朱熹的发展,成为理学中的重要范畴。

6. 《太平经》

【答案】《太平经》又称《太平青领书》,是道教的主要经典。其主要内容有:

①继承了老子之道与传统的天神信仰,重新构建了早期道教的神学思想体系,即天人合一的神学思想,主张神仙不死、身中神、求长生等观念;

②为帝王治太平提出一套统治术,理论基础是阴阳五行学说,治国方针是“无为而无不为”的老子学说; 提倡封建道德观念和帝王统治术,理想目标是实现封建的“太平世道”;

③对于教徒的修养方法,提出了守一之道。并提出辟谷、服药、食气、养性等方术,并且重视符咒;

④提出善恶报应观念的承负说,告诫世人要行善积德。《太平经》对张角传播太平道、组织农民起义有所帮助和启发,对五斗米道也有一定影响,同时为后世研究中医史、道教史和农民战争史等提供了很多资料。

7. 精气

【答案】精气是指最细微的气,是《管子》中的学说。当属《管子》中的《内业》、《白心》、《心术上》、《心术下》等四篇是较早并较为详细地对精气进行阐释。《管子·内业》指出:“精也者,气之精者也”。《管子》认为,下至五谷,上至列星,万事万物都是山精气所构成:“凡物之精,比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又曰:“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人的出现是由得之于天的“精气”和得之于地的“形气”结合而成的,且人的精神作用也来自于精气。但是《管子》认为人的精神作用是由于天地间的精气驻留在胸中,没有把精神视为形体之作用,体现了理论的不彻底性。

8.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答案】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易传》作者对于事物变化的根本看法。

①“穷则变”是指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发生变化。如‘旧中则晨,月盈则食”(《丰·象传》),事物向相反的方面转变是必然规律;

②“变则通”意即只有变化,事物才能通达。由于事物持续不断地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所以无穷极之时,这就是达到了“通”。类似于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周而复始,没有终结,所

以说“变通莫大乎四时”;

③“通则久”是指事物只有通达,才能保持长久。变化的最终目的是要保持矛盾各方的和谐与平衡。

二、简答题

9. 简述王充的元气说。

【答案】王充是东汉哲学家、思想家及文学批评家,他的“元气说”认为万物皆由气构成; 元气为自然界的本源; 察气的不同造成万物的差别。

(1)万物皆由“气”构成

东汉哲学家王充提出天地万物皆是由“气”构成的,“气”是一种统一的物质元素。他说:“万物之生,皆享元气。”“天地,含气之自然也。”“气”有阴气与阳气、有形与无形,人与物的生都是元气的凝结,死灭则复归元气,这是一个自然发生的过程。天地万物皆由元气自然而然构成:“夫天覆于上,地偃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矣。”

(2)元气为自然界的本原

他把该元气学说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解释各种哲学与社会问题。他把元气视为自然界的本原,上至天上的日月星辰,下至地上的飞禽动植,都是元气的产物。天地为元气所生,天地乃含气之阴阳,“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盈天地之间,万事万物,亦莫不为“阴阳所生”。此外的各种事物,亦“随气而变”。甚至天地之间、万物之中最为贵重的人也不例外:“阴阳之气,凝而为人。”天地万物都由气生,因此它们在本质属性上并无差别。

(3)禀气的不同造成万物的差别

王充认为万物之所以存在形形色色的差别,是由于气作用的结果。他认为:元气有阴阳,禀受有沃薄。阴阳有清浊精粗之分,沃薄致善恶优劣之别。享受精气者为高等动物,享受浊气者为低级事物。人有善恶,智有优劣,命有穷通,王充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人在母体中禀气有沃薄:禀气纯厚者,其性善,命好,智优,寿长; 否则,其禀气恶薄者,则性恶,命蹙,智劣,寿短。总而言之,天地万物不仅皆一律由气而生,而且也因享气的情况不同而呈现出形形色色的形态和千差万别的境遇。

10.老子“为学口益,为道口损”

【答案】(1)释义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语出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 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最后到达“无为”的境地。老了说“为学日益”就是承认,对于追求学问的学者来说,知识越积累,就越丰富。那么,要认识宇宙变化的总规律或根源,就不能靠积累知识,而要靠“玄览”和“静观”。

(2)评价

老子的这一论断,表明了他注重理性思维,指出认识总规律和认识个别东西的方法应有所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