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东师范大学中国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本心
【答案】“本心”是陆九渊哲学的重要概念,陆九渊的学问强调“发明本心”这一概念主要来自孟子。陆九渊所说的本心指人的先验的道德理性,能够为人们提供道德原则,发动道德情感,也就是孟子所说的“仁义之心”。它是人内在固有的,而不是从外面得来的。道德修养的功夫,就是要去掉物欲和意见,而恢复本心。一切不道德行为的产生,最终是由于“失其本心”。陆九渊的本心并不是主观的意识,而具有普遍的道德法则的意味。这方面有点像朱熹所说的理。但是,他的“本心”比较强调道德主体的自觉能力,而朱熹的“理”客观法则的意味比较浓。
2. 《达庄论》
【答案】《达庄论》是三国时期魏国思想家阮籍的哲学著作。阮籍认为“天地生于自然,万物生于天地”。他还认为,一切事物都包含在天地之中,可称之为“一体”这也是《达庄论》的主题。虽然自然界的万物形态各异,但皆是“一气之盛衰”统一于“自然一体”的气。他力图证明,人在实质上也是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达庄论》还对儒家学说进行批评,说其是分别名分、“分处之教”赞同庄周“自然一体”的思想,认为理想的至人应该能够泰然的面对生与死,完全顺其自然。
3. 奇正相生
【答案】奇正相生是指“奇”与“正”相辅相成、相互转化。《孙子兵法·势》中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孙子从作战方法上抽象出“奇”与“正”这一对哲学范畴,“奇”与“正”分别指作战方法的变法与常法。
①在军事部署上,负责正面进攻的部队为正,两侧偷袭的部队为奇; 负责守备的部队为正,机动部队为奇; 钳制部队为正,突击部队为奇。
②在作战方式上,对阵交锋为正,迂回侧击为奇。
③在战争原则上,依照常规,运用一般原则的为正,根据特殊情况,灵活应变的为奇。变法与常法的相互转化,辩证发展是无穷无尽的。
4. 坐忘
【答案】坐忘是指人要摆脱形骸、智巧的束缚,还原一个自由、自主的真我。《庄子·大宗师》中虚拟了一段孔子和颜回的谈话,阐释了“坐忘”的含义。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所讲的“坐忘”是个体的主观修养与精神体验。“离形去知”是“坐忘”的关键。
①“离形”等同于“堕肢”意即忘身。“忘身”则强调人需要摆脱生理上无止境的欲望:
②“去知”是指摆脱、忘记知识,强调要摒弃人世间“大知”、“小知”、“大言”、“小言”等使人心力交瘁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智慧”。只有“坐忘”才可实现精神上的自由逍遥,达到与天地精神往来、与“道”融为一体的最高境界。
5. 物化
【答案】物化是庄子的重要用语,其义含混多变。
①是指变幻。《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俄然觉,则蓬蓬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 蝴蝶之梦为周与? 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谓物化。”
②是指事物的发展变化。《庄子·则阳》:“曰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时时顺应万物变化的人,便能守一而不化。
③是指人的死亡。《庄子·刻意》:“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
6. 体用一源,显微无间
【答案】“体用一源,显微无间”是程颐在张载批评道教有生于无、佛教空生万法的思想是“体用绝殊”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的,用来界定儒家关于体用的说法。他在《程氏易传》中说:“至微者,理也; 至著者,象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这个思想本来是用来表示卦象所表达的义理和纷繁复杂的卦象之间的关系。认为理和象是不可分的,理是象之理,象是理之象。二者是显微的关系,是相互关联的。这个提法应用到理事关系上具有更广泛的哲学意义。理可以看做事物的本质,是至微的; 事可以看做感性的现象,是很显著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则是现象的内在根据。
7. 虚壹而静
【答案】虚壹而静是荀子提出的一种认识方法。《荀子·解蔽》认为:“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即人们的一个通病就是陷入了片面性,由于被局部所遮蔽而看不见全局,所以要解蔽。“虚”是指要做到不因已有的认识妨碍接受新的知识; “壹”是指要做到不因对彼事物的认识妨碍对此事物的认识; “静”是指不要因为假象或幻象干扰自己正确的认识(“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做到了“虚壹而静”就能达到“大清明”的境界,不会再被主客观的片面性所蒙蔽。
8. 一阴一阳之谓道
【答案】一阴一阳之谓道是指阴阳两个方面、两种力量的相反相成、相互推移,是构成事物的本性及其运动的法则。《易传》认为,宇宙万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生化过程中,一切生化过程都是由阴阳二气的交合变化引发的,因此都有规律可寻,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自汉代以来,“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一命题有许多不同的解释。
①西汉京房用“二气相感而成体”、“不可执一为定象”来解释;
②晋韩康伯主张“道”是“无之称”其无形体,而有功用,反对以实有来说明阴、阳与道; ③宋代程颐以“所以阴阳者”释“道”以阴阳为“气”;
④朱熹则认为:“阴阳迭运者,气也。其理则所谓道”;
⑤张载则用气化过程来解释“道”。
二、简答题
9. 简单“学至于行之而止”一语出处及思想含义。
【答案】该句话出自于《荀子》。
(1)翻译
学习的最终就是实践。
(2)含义
荀子的知行观集中表现在“学至于行之而止”这个命题中。他认为认知的关键在于“行”。“行”不仅是知的来源,也是知的目的。但荀子的“行”不是指人的社会实践,而是指人的道德行为。因而所谓“学至于行”也就是“学至于礼”让主观的道德行为符合现实的社会道德规范,最终达到“德之极”的地步。
10.简论《易传》的宇宙生成论。
【答案】《易传》的宇宙生成论认为天与地感应,产生了万物和人类,有了人类之后方才产生了各种礼义制度。
(1)“太极”
《系辞上》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里指出了一个重要哲学范畴——“太极”。“太极”就是“道”是宇宙衍生的终极根源和阴阳未分的本然状态。由浑然状态的“太极”生出天地阴阳之气(两仪),由天地阴阳之气的动静、翁辟、交感、往来、屈伸生化出四象,由四象生成八卦。在这里八卦则模拟万物,如天、地、山、泽、风、雷、水、火等物象; 八卦重而为六十四卦,象征万物错综复杂的关系。人们如果能协调和把握其中的主要关系,就可以在世界变化中趋利避害,创建人类文化和制度文明。
(2)“气”
《序卦传》认为,有天地万物之后,才有男女、夫妇、父子、君臣、上下等一系列人际关系、礼义规范与社会秩序。由此可见,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皆是一种存在的连续。《易传》继承并发展了“气”的宇宙沦,把自然、社会以及人生放在了同一个“场”中。
(3)乾坤
《乾·彖传》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坤·彖传》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宇宙万物的本原是乾坤、阴阳二气,乾阳是主动性的精神和物质能量,坤阴是承接性的精神和物质能量; 阴阳和合,化生万物。“乾元”具有刚健创生的功能,“坤元”具有柔顺含容的效应,乾坤相互配合、相感相应,即为万物生长的根据。万物皆因乾坤之功德而生,所以《系辞下》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太极”、“阴阳”至“八卦”、“万物”的演化过程中体现了“生生之德”构成了《易传》之基本精神。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