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理论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马歇尔·麦克卢汉
【答案】麦克卢汉是加拿大文学批评家、传播学家、传播学媒介环境学派一代宗师。他被誉为信息社会、电子世界的“圣人’夕、“先驱”和“先知”。他是20世纪最富有原创性的传播学理论家。著名的传播学理论有“地球村,’. “媒介即讯息’夕、“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他对电子时代和赛博空间的预言一个个变成现实,被传播和科技界认作“IT 时代的先知”。
2.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
【答案】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起源于欧洲,盛行于美国。其主要内涵是探讨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具体包括:①报刊不受政府的干涉; ②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 ③“自由意见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 ④对事实的信念。报道的最终目的是客观地反映现实,让人们对外部世界形成独立的见解。该理论把客观地向公众提供事实作为新闻报道的最高标准和新闻人的职业道德标准。客观性报道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在新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3. 审美意识
【答案】审美意识是指主体对客观感性形象的美学属性的能动反映。包括人的审美感觉、情趣、经验、观点和理想等。人的审美意识首先起源于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审美意识与社会实践发展的水平有关,并受社会制约,但同时具有人的个性特征。在当代,审美意识和环境意识的相互渗透作用更加强化。审美意识是人类保护环境的一种情感动力,促进了环境意识的发展,并部分地渗入到环境意识中成为一方面的重要内容。
4. 单向传播
【答案】单向传播是指缺乏反馈或互动机制的传播,即信源发出的信息,经过传播渠道而抵达信宿的单向过程。在单向传播中,传播者与受传者只是单方面的“给予”和“接受”关系。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纯粹的单向传播是少见的。一般而言,人类的传播活动都是具有双向性和互动性,但这种双向性和互动性有强弱之分,大众传播由于缺乏反馈的及时性和灵活性,属于一种单项性较强的传播活动。
19·双向传播
答:双向传播是指存在着反馈和互动机制的传播活动。在双向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相互交流和共享信息,保持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一般而言,人类的传播活动均具有双向性,但这种双向性有强弱之分。对话、打电话或计算机通信等属于双向性较强的传播活动,而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活动的双向性较弱。
5. 组织
【答案】从广义上来看,任何由若干不同功能的要素按照一定的原理或秩序相组合而形成的统一整体,都可以称为组织,如细胞组织、肌肉组织、人体组织等等。在狭义上,组织指的是“人们为实现共同日标而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分工,在统一的意志之下从事协作行为的持续性体系”。从这个定义而言,组织既是社会群体的一种,又与一般的松散群体有明显的不同。这种区别是多方面的,一般而言,辨认一个群体是否属于组织,主要看这个群体中是否有一个统一的指挥或管理系统,用马克斯·韦伯的话来说,即是否存在着一个“管理主体”。在这个分类标准下,凡是具有中枢指挥或管理系统的群体,如政党、军队、政府机构、企业、社团等等,都属于组织的范畴。组织都是为实现一定的组织目标而设置或成立。与一般社会群体的目标相比,组织目标更明确、更系统,它的实现需要严格的制度化措施的保证。
6. 可信性效果
【答案】可信性效果是著名传播学者霍夫兰在对信源的可信性与说服效果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实证后提出的概念。可信性效果意在说明:信源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这一概念说明,对传播者而言,树立良好形象争取受众的信任是改进传播效果的前提条件。
7. 传播效果
【答案】在传播学研究领域,传播效果这个概念也具有下述双重含义:(1)在微观方面,传播效果是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说服性传播是指通过劝说或宣传来使受传者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的传播活动,这里的传播效果,通常意味着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2)在宏观方面,传播效果是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潜在的。
8. 亲身传播
【答案】亲身传播是指以语言为主要手段,以人体自身为媒介的个人对个人的传播。亲身传播最常见的是两个人面对面的交谈,可采用的方法主要有:①言语传播,如面对面交谈、远距离电话会谈等; ②文字传播,如私人信件、电报、传真、E-mail 、手机短信等; ③体态语言传播,如手势、眼神、面部表情等; ④信号传播,如革命时期地下工作者的窗外悬挂物、海上航行时的信号旗等。亲身传播的最大特点是信息传播有明确的对象,属于定向传播。其好处是传播信息针对性强,反馈快,互动快,可以迅速调整传播内容和方法。与其他传播方式相比,亲身传播的不足之处在于传播面窄,传播速度慢,保真度差。
二、简答题
9. 简述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答案】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媒与受众,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
作为传播者的大众传媒与一定的信源相连接,又通过大量复制的讯息与作为传播对象的受众相联系。受众是个人的集合体,这些个人又分属于各自的社会群体; 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都保持着特定的传播关系。施拉姆的这个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相互连结性和交织性,已经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
10.互联网民意能否代表主流民意? 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不同群体的网民在参与网络讨论时的明显差异,决定了网上民意与主流民意之间的客观差距。社会各界应该理性看待网络舆论。对于网络讨论中的各种观点,无论是用作数据参考、信息分析,还是政策咨询,都应考虑“发帖人”的身份特点及其知识背景,有选择地接受和使用,用批判的眼光分析舆论倾向,以免将有失偏颇的个人观点当成公共舆论和民意代表误导大众。
(1)网上发表的群体身份
互联网为用户提供了虚拟的公共空间,不同群体结构特征的网民在网络讨论参与度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化。九成网民曾参与网络讨论,年轻网民是网络讨论的主体,中高学历网民是参与网络讨论的活跃群体,农村及小城镇网民更倾向于参与网络讨论,学生群体、在职人员以及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倾向于在网上发表言论,低、高收入的未婚网民参与网络讨论的比例较高。
(2)网络讨论的影响因素
①网民的互联网使用影响网络讨论的参与程度
网龄与上网时间影响网络讨论的参与,网民接触互联网的时间早晚与网络讨论的参与程度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 网络讨沦参与行为和网民闲暇时间的多少有较大关系,网络依赖程度影响其网络讨论的参与度。
②网民的个性特征影响网络讨论的参与程度
在网络匿名和交互的作用下,孤独感强和羞怯度高的网民更多地参与了网络讨论,他们的观点、声音也找到了听众,自我表达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互联网有力地推动了现实中的沉默人群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同时,越自信的网民网络讨论的参与度越高,更倾向于就多个话题发表评论。这一方面说明自信的网民自我表达的需求更为强烈,另一方面也说明互联网为原本自信的网民增加了一个观点的通道,扩大了其观点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3)建议
①重视网络舆论,建立反馈机制
网络是现代社会信息和观点的集散地,网络讨论行为是网络舆论形成的重要途径。通过对网络讨论的监测和分析,能够便捷有效地了解民情民意,从而迅速做出应对,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②加强网络讨论中的议题引导作用
鉴于互联网在推进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应有效利用网络加强政府与民众之间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