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619新闻传播史论之《新闻理论教程》考研内部冲刺密押卷5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对华北记者团的讲话》
【答案】1948年9, 10月间,中共中央在其所在地河北平山县西柏坡举办由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的部分记者参加的学习班。10月2日,刘少奇作了著名的《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刘少奇在讲话中表达了党中央对新闻工作的重视,为新闻工作者适应新的形势、完成新的任务提出丁明确的努力方向。主要内容如下:①新闻事业在联系党和群众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②强调新闻工作者应该对党和人民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即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坚持真理的精神。③刘少奇提出了一个合格的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以下四个主要条件:a. 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b. 要独立地做艰苦的工作; c. 要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修养; d. 要熟悉党的路线和政策。
2. 传播主体
【答案】传播主体,是指在具体新闻媒体中从事新闻业务活动的人一一记者和编辑。就整个新闻业而言,构成新闻传播主体的是各个具体的新闻媒体或者新闻组织,它们是组织性的传播主体,是实际运行、操作新闻报道活动的实体机构。具体表现为通讯社、报社、电台、电视台,还有新闻网站等。如果考虑到民间新闻,那么所有的人都是新闻传播者,所有的社会组织、民间团体都是新闻传播者。根据新闻媒体中活动主体的实际地位、作用及其行为方式,新闻传播主体的构成是双重的:①作为高位主体的,新闻媒体(资产)的所有者、经营者和管理者; ②作为本位主体的,直接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人,即人们通常所指的新闻传播主体一一以采编人员为主的新闻业务工作者。
3. 外在矛盾
【答案】新闻传收的外在矛盾,是指新闻传收系统与新闻传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这种关系主要表现为:①新闻传收作为社会有机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与整体的社会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 ②新闻传收系统与社会其他主要子系统,诸如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
第 1 页,共 6 页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