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河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342农业综合知识四[专业硕士]之农业经济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分析农产品交易费用、交易特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的影响。
【答案】(1)农产品交易费用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
交易费用是指使用价格体系时所发生的发现相对价格、进行谈判、签订契约、实施监督、设立解决纠纷的安排等费用。
企业组织的产生和发展是受市场交易费用的推力和企业组织成本的阻力这两种相反力量共同作用的。
“市场失灵”一一通过市场机制进行交易时,小确定性越高,市场交易费用也就越高,企业组织产生和发展的推力也就越大。
“企业失灵”一一由于经营者能力有限,很难把所有的复杂活动都放在同一企业内部进行,或者由于管理效率低下,企业内部组织成本过高,导致企业运作的低效率。
市场失灵时促使人们通过建立企业来降低交易费用,而企业失灵时则促使人们通过市场交易来降低经营成本。
纵向一体化的组织的形成的条件是组织费用低于交易费用。合同制的组织形式的形成条件是合同制的内部管理制度和利益协调机制足以促使它的运行费用小于市场交易费用。
(2)农产品交易特性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
①有限理性
有限理性是指人类的行为常处于合理欲望和有限制的条件之间,人们在收集、储存和加工处理更为准确地达到目的所需要的大量信息方面,其能力受到严重限制。
当有限理性与不确定性或复杂的环境相结合时,就会使交易费用大大增加。农业龙头企业的理性会高于农户,但也是有限的。
通过合同制或一体化经营,借助农业龙头企业可以减少农户有限理性的约束,但由于农业龙头企业的有限理性所导致的经营失败也会株连到农户。
②机会主义
机会主义是指人们借助于不正当的手段牟取自身利益的行为倾向。
人们追求自身利益一方面是有目的、有策略地利用信息,按个人目标加以筛选和扭曲,如说谎、欺骗等; 另一方面是违背对未来行动的承诺。
机会主义是以有限理性为前提的,由十人的理性有限,他不可能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环境一览无余。
市场经济当中机会主义的盛行使农户和企业都有通过合同或一体化等组织形式来减少或避免机会主义行为的强烈愿望。
③资产专用性
资产专用性主要有场地专用性、物质专用型、人力资本专用性和专项资产。他们共同的特征是,一旦形成便很难转作他用。资产专用性越强,交易双方维持交易的持续性愿望也就越强,客观上要求建立起某种保障双方继续维持交易的组织机制,各种合同制和一体化组织形式就会出现。
农户资产的专用性可能表现为农地使用时间专用性、某种农产品专用性、农业机械与设施专用性、人力资本专用性等。
农业龙头企业资产专用性要高,这表现在:
a. 农产品不耐储藏,远距离的运输费用高,农产品加工企业远离城市,从而使厂房和设备搬迁成本高,专用性大;
b. 农产品生产季节性与加工需求长年性的矛盾使得企业的仓储投资大,企业布局分散,难以形成集聚效应,许多基础设施需要企业单独投资建设,农产品加工设备也具有较高的专用性。
④不确定性
在农产品交易过程中,交易双方既要面临来自环境或市场的不确定性和来自交易双方行为的不确定性,即交易的小确定性来自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
一次性交易,不确定性影响小; 而长期交易,不确定性的影响较大。
如果在农产品交易过程中不确定性(如农产品未来的市场价格、农产品质量、双方的机会主义行为)足够地大,人们就要考虑采用合同制或一体化来减少或避兔不确定性。
⑤交易发生的频率
交易发生的频率是指交易发生的次数。交易发生的频率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选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设立某种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的费用能否得到补偿。多次发生的交易,较之于一次发生的交易,更容易使新采用的组织形式的费用得到抵消。
2. 你认为应如何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答案】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措施有:
(1)继续扶持与引导乡镇企业的发展,提高其就业容量
乡镇企业与农业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农民在乡镇企业生活比在城市生活更适应。因此,乡镇企业成为农民非农业就业的主渠道,国家对乡镇企业的各种优惠政策将有助于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2)支持和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乡镇企业分散的企业布局难以形成聚集效应,因此,越来越多的乡镇企业正逐步向中小城镇和工业园区发展。产业集聚是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更大的就业空间。
(3)支持和加强对待转移和己转移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
大部分农民工文化技术水平不高,仅靠市场机制绝大部分农民无力支付高昂的教育费用,各
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财政补贴成为大多数农民能够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一个必要条件。
3. 你认为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主要理论依据有哪此?
【答案】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主要理论依据包括:
(1)从市场失灵的角度阐述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必要性
农业本身所具有的农业的外部性、农业的公共产品性、农业的弱质性、农业的不稳定性导致市场在某些方面失灵,需要政府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上,采取一定的政策手段加以宏观调控。
(2)从农业的基础地位出发来沦证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必然性
工业生产的资本密集程度要高于农业生产的资本密集程度。随着农业生产资本的增长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工业产品的生产成本不断下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则相对上升。在贸易中,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丧失。在市场竞争中,农产品处于劣势,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农业比较优势丧失,资源将流入其他产业。土地自由流动有限,绝大多数土地除了进行农业生产外基本别无它用,政府对农业用地的非农化进行严格的控制,当农民的主要或全部收入来自农业时,需要政府保护。政府因农业基础地位和农民生存对农业采取保护措施。
(3)围绕农业的发展阶段来分析农业保护政策的产生
日本经济学家速水佑次郎在解剖日本农业保护问题时提出了三个发展阶段理论。
一战前处于“食品问题”阶段,农业政策重点在于保障国内食品的充足供给和榨取农业剩余以保障工业发展。
一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处于“农业贫困问题”阶段,日本政府只是对农业提供了有限的保护,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工作机会、低吸贷款、财政补贴等。
20世纪60年代至今处于“农业结构调整问题”阶段,农业政策重点在于缩小城乡差距。
(4)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阐述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可能性
基姆·安德森和速水佑次郎用政治市场来解释为什么发展中国家倾向于向农业征税而工业化国家倾向于支持农业。
①贫困国家最主要的经济目标是工业化,需要农业支持工业,农业保护政策的本质是让生活在城市的少数人来支持生活在农村的大多数人,不会走得很远。
②工业化国家工业发达,需要巩固农业。只有当预算成本太高时,工业化国家政府才开始抵制对支持的请求; 则政部、农业部参与农业保护政策的制定; 农业政策最常见的外部政治压力和主要制约是公共预算; 政客和官僚倾向于选择只需很低的直接预算成本的政策。
③经济发展早期,国家需要尽快实现工业化,各阶层倾向于注重工业。从民族主义或防御的理由出发而产生建立一个更“平衡”的,而不是更特殊的更工业化的经济愿望,使工业保护政策得到广泛的支持。
④经济发展后,农产品不能获得较高价格的机会成本会提高,采取农业保护政策。食品进口国可能采取进口控制的手段扶持农业; 农业保持比较优势的国家,采取直接补贴或提高国内消费者价格的手段来支持农业; 在食品自我生产不足的发达国家,若考虑本国食品安全则会降低农业保护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