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陕西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876美学原理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分析优美和崇高的实质。
【答案】(1)从实质上来说,优美和崇高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
(2)这种人生境界各方面都是和谐的、统一的,那就是优美; 如各方面都是对立的、冲突的,那就是崇高。
(3)这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如果从社会学角度说,优美意味着作为个体的人与生活于其中自然、社会的私谐统一; 崇高意味着人与自然、社会的矛盾,这种矛盾甚至发展为对立和冲突。
(4)优美和崇高这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如果从人生实践角度上来说,优美意味着理想与现实的和谐统一,崇高意味着理想与现实的对立与冲突。
(5)如果从认识论角度来说,优美是理性内容和感性形式的和谐统一,崇高是理性内容和感性形式的互不协调。
2. 简述柏拉图的迷狂说。
【答案】(1)“迷狂说”
“迷狂说”是柏拉图提出的命题,他认为高明的诗人都是凭灵感来创作。“迷狂说”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神明凭附”,它是“迷狂说”的基本内涵,即神灵凭附在一般诗人身上,使其打造出动人的诗歌作品; 一是“灵魂回忆”,它要比“神明凭附”更“高贵”一些。“灵魂回忆”中灵魂对美的追求小是出于被动的“神灵凭附”,而是出于某种对理念美的怀恋,因而是自觉的灵魂,这种自觉的灵魂按照美的阶梯有次序地逐步上升。
(2)“迷狂说”的理性主义立场
柏拉图的迷狂说揭示了灵感的来源和非理性特征,并极大地弘扬了非理性精神,但迷狂说在他整个理性主义体系下仍坚持了理性主义的立场。
在古希腊,迷狂往往是与宗教巫术联系在一起的,柏拉图沿用了这一观念,认为神圣的米矿石“神灵的享赋”,在柏拉图看来,灵魂依附肉体只是暂时一现象。它本质上是努力向上的,竭力挣脱肉体,飞升到天上神的世界,即永恒普遍的“理念”世界。如果它再次依附于肉体,投身人世时,人世的事物使它依稀回忆“理念”世界的美的景象时,创作者欣喜若狂、眷恋爱慕的情绪。但是,这种境界并不是丧失理智、陷入激情的泥潭而不能自拔,而恰恰是热爱理智而置世俗一切于不顾,才被执著于尘世幸福的人说成是迷狂。因此,迷狂说本质上是理性主义的。
3. 简述自然的美与人生活的联系。
【答案】(1)作为人的生活环境而出现,或者是为人们提供生活资料的来源
它们是人类生活,劳动所小可缺少的东西。正是由于人和自然建立了这种广阔的联系,人才
小仅对那此改造过的自然,而且也对一些未经改造的自然产生兴趣。
(2)未经改造的自然美和生活实践的联系的一个重要中间环节,即形式美的问题
①形式美是从体现一定内容的美的形式中概括出来的。
②由于人们在审美活动中,直接感受到的是美的事物的形式,经过成千上万次的重复,人们仅仅看见美的事物的“样子”(形式)而不去考虑它的内容,便能引起美感。
(3)自然美的某些特征还可以与人的性格品质相似
①中国古代画论中有不少论述自然美与生活的客观联系。
②同一自然事物有多种属性、特征,其中有的特征是美的,有的特征却是丑的。
③自然事物与生活的联系,还表现在同一自然事物的同一自然属性,在不同条件下可以成为美的或丑的。所以在评价自然美的时候,如果脱离开自然与生活的客观联系,就会失去客观依据。
4. 简述劳动产品的美。
【答案】(1)劳动产品的美
劳动产品的美是人的创造、智慧和力量的物化形态; 是在人所创造的对象世界中肯定人的本质的一种普遍形式。人的本质不仅表现在劳动上,而且也从产品中得到确证。
(2)劳动产品的美,一般都是实用和美的结合
①人的创造、智慧和力量,不仅表现在产品的实用功能上,也表现在形式上,特别是表现在功能与形式法则结合上。
②美和实用的结合是劳动者创造和智慧的表现。
(3)劳动产品的美的特点
一般情况下劳动产品的美都是和实用直接相联系,是在实用的基础上体现一定时代的审美趣味,给人精神上以广泛的影响。
(4)劳动产品的美的内容
包括产品的功能美、产品的造型美、产品的质料美、产品的色彩美等。
(5)技术美学
①技术美学:把美学运用到技术的领域,又称“工业美学”、“生产美学”。
②技术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劳动产品如何满足人的全面需要,既要满足人们的实用需要,又要满足人的审美需要。
③对产品质量的要求
a. 在衡量产品的质量时,不仅看是否符合技术标准、规格,而且要求美观。
b. 对物质产品质量的要求应是实用性、科学性和审美性的有机结合。
c. 美和实用的结合,在不同产品中有不同要求。有的产品审美因素占的比重较大,有的产品审美因素占的比重较小。
5. 简评“移情说”。
【答案】(1)“移情说”是西方传统美学中代表性美论之一。这种美沦的主要特点是感情的外
射。它是要把我们人的主观的感情移到外物中去,使外物生命化,具有我们人的感情,因而令我们感到美。
(2)这一理论在抓住了审美活动中的移情现象的同时存在较大片面性:
①过分强调感情。人的审美活动决小仅仅限于感情,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部展现。
②移情论者只把移情看成一种单纯的凝神观照,把人与现实在实践中所建立起来的动态关系简单化。
③只强调主观的移情,没有看到,离开了审美对象一定的性质和结构形式,是不可能产生移情现象的。
④并不是所有感情都可以移到外物中去,化为美的形象。移情说忽视了对感情的具体分析,忽视了美与真、善的联系。
6. 为什么说丑是近代精神的产物。
【答案】(1)近代发达的自然科学一方面打破了上帝创世的神话,另一方面也打破了理性万能的看法; 人因为理性而超越动物,人身上也存在着非理性的力量,因此,恶并不完全来自自然界,人自身就具有恶的根源。
(2)19世纪和20世纪都是“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人类遭受灾难的时代。灾难毁灭了人们传统的价值观念,包括是非、美丑、善恶; 当传统美的殿堂被摧毁,丑就被当作新的桅杆树立起来,对丑的崇拜是“英雄”业绩幻灭的后遗症。
(3)工业化的西方社会出现了种种畸形和矛盾。一方面,生产高度丰富化、社会化,另一方面,生活却高度个人化、孤独化。从理智上说,世界被人掌握了,从感情上说,世界却与人生疏了。在这生疏、冷漠的世界中,人们用开来寻求感情和心灵的刺激。
7. 是否所有的自然物(自然风景)都是美的?
【答案】并非所有的自然物(自然风景)都是美的。
“肯定美学”的“自然全美”的观点,最根本的问题是把自然物的美看成是自然物本身的超历史的属性,从而否定审美活动(美与美感)是一种社会的历史的文化活动。但是人类的文化史说明,审美的社会性,历史性是不能否定的,人与自然物能否沟通和契合,能否生成审美意象(“美”),这主要取决于社会文化环境的诸多因素,取决于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以及审美活动的具体情境,因而自然中的东西不可能“全美”,“肯定美学”所持的“自然全美”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8. 简述柏拉图“摹仿说”对西方美学的影响。
【答案】“模仿说”是柏拉图把古希腊人关于模仿的观念提炼成了一种哲学理论,加工成一种本体论和认识论学说,用以说明万事万物的存在,以及艺术活动的本质。他认为艺术是一种感性活动,不能把握真实的存在(理念),甚至不能认识具体事物,只能模仿具体事物的影子,因此不能给人们提供真正的知识,不能把握真理; 艺术总是模仿心灵的低贱部分也就是情绪和感受部分,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