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被动移动越障机器人以传感器和驱动器少,控制系统简单而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复杂多变的地形。因此,机器人需要具有很好的地形适应性能,归纳起来即:几何通过性能、越障性能、抗倾覆性、平稳性、牵引控制特性和能耗特性等。其中几何通过性、越障性能、行驶平稳性在相当程度上有赖于移动机器人机械本体的设计。论文重点从机构设计的角度探讨改善移动机器人越障性能、平稳性的途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一、论文从力学和运动学的角度对机器人越障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分析越障过程中车轮相对于悬架的瞬时转心的位置,将机器人车轮的越障模式分为两种。运用准静力学的方法对两种越障模式的越障能力进行了分析,阐述了不同的机器人机构对越障能力的影响。并提出了一种构型综合的设计方法:首先,将机器人视为由悬架和悬架连接件两类子构型组合而成的多体系统。应用图论理论、虚约束理论对悬架进行了杆件分类和杆件组合,得到了多种悬架结构。然后,分析了杆件与车轮的关系,对悬架连接物进行了分类,确定了9种有效的悬架连接物组合形式。最后,利用排列组合的方法,将悬架系统和悬架连接件进行了组合,得到了多种新的机器人结构,且进行了同构分析。
二、运用adams软件对构型综合所得到的结构进行了仿真对比实验,筛选出了几种具有较好越障性能的机器人结构;并基于准静力学理论,对机器人结构进行了尺寸优化设计,最终确定了两款具有虚拟转心的新结构。越障过程中,越障车轮的转心位置对越障能力有决定性的影响,而实际转心机构的转心通常设置在悬架上,这使得几何通过性和车轮越障能力相互影响,最终导致了整车的越障能力很难达到最佳状态。适当的引入虚拟转心机构,合理的设计转心轨迹可以有效地对此进行改善。
三、设计并制作了三种移动越障机器人样机,其中,两种为引入了虚拟转心的新结构,一种为传统的摇臂转向架结构。对设计的机器人进行了性能测试对照实验,测试了机器人对各种障碍物的自适应能力。实验结果表明,两款新结构具有更好的越障性能和几何通过性。
四、对未来机器人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提出了一种刚柔并济的设计思想,并进行了大行程柔性铰链的性能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