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东省培养单位南海海洋研究所829构造地质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显晶质结构
【答案】显晶质结构又称全晶质结构。是指火成岩中的矿物晶体颗粒肉眼能分辨的结构。具有显晶质结构的岩石叫显晶岩,如花岗岩、辉长岩等。按晶体颗粒直径的大小分为粗粒结构、中粒结构和细粒结构。具有显晶质结构的岩石叫“显晶岩”。
2. 冰蘑菇
【答案】冰蘑菇是指覆有大小石块的孤立冰柱。是冰川地区的一种特殊地貌。形似蘑菇。冰川周围嶙峋的角峰,经常不断地崩落下岩屑碎块。如果崩落的岩块较小,在阳光下受热增温就会促进融化,结果岩块陷人冰中,形成圆筒状的冰杯,进而形成冰面湖。如果较大体积的岩块覆盖在冰川上,引起差别消融,当周围的冰全部融化了,而大石块因为遮住了太阳辐射,其下的冰没有融化,就能生长成大小不等的冰蘑菇。
3. 地质营力
【答案】地质营力是指引起地质作用的自然力。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
4. 洋壳
【答案】洋壳是指主要由基性、超基性岩构成,位于大洋盆地下的地壳。它的特点是地壳较薄而致密,缺失陆壳所特有的“花岗岩层”。洋壳较陆壳年轻,一般不超过2亿年,而大部分陆壳至少为10亿年。
5. 落水洞
【答案】落水洞是指地面流水沿地表裂隙下渗,溶解岩石所形成的与潜水面或地下溶洞相通的陡立深洞。落水洞是地表水流入地下的进口,表面形态与漏斗相似,是地表及地下岩溶地貌的过渡类型。它形成于地下水垂直循环极为流畅的地区,即在潜水面以上。
6. 火山锥
【答案】火山锥是指火山喷出物在喷出口周围堆积而形成的山丘。山于喷出物的性质、多少不同和喷发方式的差异,火山锥具有多种形态和构造。以组成物质划分:有火山碎屑物构成的渣锥; 熔岩构成的熔岩锥(熔岩丘); 碎屑物与熔岩混合构成的棍合锥。以形态来分:有盾形、弯形、钟状等火山锥。圆锥状的火山锥是标准的火山锥形象。
7. 终债堤
【答案】终债堤是指在冰川的前端,冰碛物堆积形成的弧形堤坝。堤坝的弧顶指向冰川前进方向,堤坝内侧缓,外侧陡。它是冰川的消融量与供给量基本平衡时,冰川夹带的碎屑物质源源不断地在冰川前端堆积而成的。
8. 氧化作用
【答案】氧化作用是地球表面最为活跃的风化作用形式之一,氧化作用通常使一些具有多种化学性质的元素山低价氧化物转变为高价氧化物。
9. 离散(扩张)板快边界
【答案】离散(扩张)板快边界是指两个板块沿边界相背运动,地幔对流物质不断沿边界涌出并添加到两侧板块边缘上,形成新的洋壳。也是板块生长的边界。
二、简答题
10.什么是压固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
【答案】(1)压固作用
上覆压力作用下从松散状态固结为坚硬岩石过程(泥、粉砂岩胶结作用:空隙之间的矿物质将松散颗粒粘结在一起过程(砂岩)
(2)胶结作用
指从孔隙溶液中沉淀出的矿物质,将松散的沉积物固结起来的作用。其胶结物的成分不同,也可以和碎屑物成分相同。前者如钙质胶结的钙质砂岩,后者如硅质胶结的石英砂岩。常见的胶结物有泥质的、铁质的、硅质的和钙质的等。
(3)重结晶作用
通过部分溶解和再结晶作用,使非晶质变成结晶质,细粒变粗粒,从而使沉积物固结成紧硬岩石的过程(化学岩类,例如灰岩等)
11.导致海平面长期升降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冰川
在气候寒冷的地质时期,极地周围形成冰盖,海洋中的海水量减少,海平面降低。当气候转暖,冰盖融化,冰水流回大洋,海平面升高。不同学者估计全球现代冰川体积在(20~34.75) ×10立方公里之间,如果全部融化,将使海面升高50~85米(未考虑因海水增多而发生的海底均
(2)构造
引起全球性海平面升降变动的构造作用是洋盆容积的变化、洋底下沉或新洋盆形成。世界洋盆的总容积增大,导致海平面降低。相反,洋底抬升,某些洋盆消失,可使海平面升高。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海平面变动与海底扩张速率有关。大洋中脊上增生的物质是热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而
衡下沉)。
逐渐冷却,变得致密,因而洋底岩石圈在横向扩张移动过程中随时间而下沉。如果海底扩张速率很快,距中脊顶部一定距离的洋底没有足够时间以冷却到“正常”程度,洋底就比正常情况下高,因而即使海水量不变,由于洋盆容积减小,海面也会升高。
(3)水准面
大地水准面受地球重力控制。山于地球内部物质分布不均匀,山此引起重力的变化,大地水准面的形态也随之变化。这种海平面变动表现为有些海区海平面升高,另一些海区海平面降低,从而使全球各地海平面升降既不一致,也不规则。
(4)水压均衡
当冰盖融化,冰水回流入海,海底因水负载增加而下沉,直到新的平衡建立为止。有人估计近7000年来因负载影响洋盆下沉了8米,大陆上升了16米。其对陆架区的影响更显著。
(5)冰川均衡
在覆冰区巨大的冰盖使下伏的地壳下沉,因岩石圈具有弹性,下沉范围远超过覆冰区; 而在冰前沉陷区外侧,地壳向上弹性隆起。当冰盖消融后,地壳又因弹性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末次冰期以来,在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均衡上升了约300米,现仍以每百年一米的速度继续上升。
(6)流变均衡
地球流变论认为在各种因素作用下粘弹性地球和其上的水体一起调整达到平衡状态。因此上述的冰川及水压均衡的影响不是局部性的,它波及全球,形成若干海面上升区和下降区。
12.影响地下水潜蚀作用强度的因素有哪些? 这些因素又是怎样影响地下水潜蚀作用强度的?
【答案】(1)岩性
①岩石的可溶性是岩溶地貌发育的一个必要条件。在自然界,可溶性岩石有一大类:碳酸盐岩(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等)、硫酸盐岩(石膏、芒硝等)及卤盐岩(石岩、钾盐等)。
②岩石的结构影响其孔隙度以及矿化颗粒与水的接触表面积。碳酸盐岩矿物颗粒越小,其与碳酸水流接触面积越大,岩石的相对溶解速度越快,有利于岩溶作用的进行。灰岩的孔隙度对岩溶有一定的影响,一般是孔隙度越大,越有利岩溶的发育。
③岩石的透水性强弱影响到含二氧化碳的地下水在岩石中的含水性及流动情况。岩石具有良好的透水性,不仅使岩石含地下水丰富,而且地下水也易于流动和交换,使其与岩石发生充分的化学作用,不断地溶蚀岩石,从而促进岩溶作用的进行。
(2)地下水性质
①水的溶蚀性主要取决于地下水的温度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地下水中二氧化碳含量越高,就能产生更多的重碳酸根,它与岩石中的钙离子结合成溶解度较大的碳酸氢钙,水溶性越高,越能促进岩溶的发育。但是,温度越高,二氧化碳的逸出量增多,则不利于岩溶作用的进行。
②水的流动性影响地下水的更新过程和水中溶解碳酸钙的饱和度,从而影响到地下水的溶蚀能力。
(3)构造
岩溶作用与地质构造关系密切,很多典型的岩溶区均受构造的控制,这是因为构造的发育不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