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626中国文学史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新乐府
【答案】新乐府是相对古乐府而言的,这一概念首先由白居易提出来。他曾把自己担任左拾遗时写的“美刺比兴”“因事立题”的50多首诗编为《新乐府》。新乐府的特点有三:一是用新题,白居易以新题写时事,故又名“新题乐府”。二是写时事,白居易继建安诗人及杜甫美刺传统,以新乐府专门美刺现实。三是不以入乐与否为衡量标准,白居易、元稹等人倡导“新乐府运动”,以诗歌来补察时政,诗歌“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并明确地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一整套理论,他们写作了大量新乐府诗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代表作家及作品有白居易的《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元稹的《田家词》《织妇词》,张籍的《野老歌》,王建的《水夫谣》等。
2. 建安文学
【答案】建安文学是指以“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为代表诗人的建安时期的文学创作。建安诗人直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而广泛地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展示了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后人把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其内涵主要有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和浓郁的悲剧色彩。“建安风骨”被后世的诗人们追慕着,并成为反对浮靡柔弱诗风的一面旗帜。
3. 《文心雕龙》
【答案】《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祝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成书于公元501-502年间。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全书共10卷,50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4. 春秋笔法
【答案】“春秋笔法”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又称“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它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是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明作家自己的态度,并且在作品中灌注强烈的感情色彩。作为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小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曲笔的一面。
5. 饮冰室诗话
【答案】《饮冰室诗话》是近代诗话著作,梁启超著。戊戌政变后梁启超逃亡日本,《饮冰室
诗话》即连载于他创办的《新丛民报》,后编订成书。《饮冰室诗话》论诗,首重“新意境”。著者从改良主义立场出发,非常厌恶“中国结习,薄今爱古”,“最倾倒”黄遵宪“意境无一袭前贤”,热烈赞扬他“独辟境界,卓然自立于二十世纪诗界中”,并在书中采摘黄遵宪许多名篇名句。《饮冰室诗话》既总结了“诗界革命”,又进一步推动了“诗界革命”并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6. 建安风骨
【答案】建安风骨是对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俊爽刚健风格的概括。建安文学以曹魏集团为中心,主要成就在诗歌。建安诗人直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而广泛地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展示了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后人把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其内涵主要有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和浓郁的悲剧色彩。“建安风骨”被后世的诗人们追慕着,并成为反对浮靡柔弱诗风的一面旗帜。
二、填空题
7. 小说《水浒后传》的作者是_______。
【答案】陈忱
【解析】陈忱的《水浒后传》是清代长篇小说,是百回本《水浒传》的众多续书中艺术价值较高的一部,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它叙述了《水浒传》中幸存的三十余位梁山好汉和部分英雄后代的命运。
8. 太康诗风的代表诗人是陆机和_______。
【答案】潘岳
【解析】潘岳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试图远离政治纷纭,全性保真而萌生淡泊名利,亲近自然,渴望自由,向往隐逸,享受闲居之乐的高雅情怀。与陆机并称“潘汪陆海”。
9. 司马相如的代表作是《_______》和《_______》。
【答案】子虚赋; 上林赋
【解析】司马相如,工辞赋,其代表作品为《子虚赋》《上林赋》。作品词藻富丽,结构宏大,使他成为汉赋的代表作家,后人称之为“赋圣”和“辞宗”。
10.元杂剧《倩女离魂》是杂剧作家_______的代表作。
【答案】郑光祖
【解析】《倩女离魂》是元朝后期杂剧中最优秀的作品,故事是在唐人传奇《离魂记》的基础上,由元代杂剧家郑光祖改变创作而成的。
11._______最早见于南朝人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卷一,题目是《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答案】《孔雀东南飞》
【解析】《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南朝人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卷一。后来被《乐府诗集》
收入《杂曲歌辞》。全诗353句,1765字,是乐府诗歌中最长的叙事诗。
12.《诗经》除了305篇,另有6篇有目无词的_______。
【答案】笙诗
【解析】《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时代如此之长,地域如此之广,作者如此复杂,显然是经过有目的的搜集整理才成书的。
三、论述题
13.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唐代边塞诗主题的发展演变。
【答案】边塞诗不仅在唐诗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唐代边塞诗也可谓一枝独秀。宋人严羽说“唐人好诗多在行役征戍”,即表明了边塞诗在唐代的重要地位。唐代边塞诗因时代不同而风格多样,概言之,盛唐雄壮浪漫,中晚唐悲凉深沉。此外,其主题内容也随时局的变动而不断发展演变,具体表现为:
(1)抒发文人志士投笔从戎、立功边塞的豪情壮志
自初唐到盛唐,边境战争持续不断。频繁的边境战争,客观卜刺激了文人谋求进身之阶、建立不朽功勋的欲望,反映在诗歌创作中就是在许多诗篇中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主题:文人志士立志投笔从戎、立功边塞。例如岑参的《银山碛西馆》:“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 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鼓励友人像汉将窦宪那样立功; 王昌龄的《从军行》和《出塞》,以“黄沙百战穿金甲”“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之句,歌颂了边防将士的英勇精神; 还有些诗是以第一人称现身说法,表明慷慨请缨的壮志,如杨炯的《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充分显示了诗人在国难当头之际不愿苟且偷生,而要立功边塞的心愿,生动地体现了当时那种昂扬奋发的时代精神。
(2)揭露将帅的昏庸无能,礼赞普通兵卒爱憎分明、精忠报国的伟大情怀
唐代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特色是以尖锐的笔调鞭挞将帅的昏庸无能,对戍边的普通士卒的遭遇表示同情,对他们所表现出的报国精神给予热情赞扬。高适的《燕歌行》就是这类诗歌的代表作。诗的主旨是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的战争失败。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揭露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除写边疆生活腐化外,还揭露统治者昏庸无能,举措失当,以致边事不修,边防危急,加深了民族危机和军民苦难。如李白的《古风》之四,发出了“李牧今不在,边人饲豺虎”的浩叹。
(3)颂扬沙场老将身居陋巷,日思报国的高尚品格
对于那些年事己高,不能重返沙场的老将来说,其壮志未酬的感慨尤其令人感动。边塞诗人们的目光没有遗漏这些老将们的感受,对他们表现出来的高尚情绪给予了热情的颂扬。王维的《陇头吟》和《老将行》是最具代表性的诗篇。其中,王维的《老将行》长达三十句,叙述了一位老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