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级中学历史题库>高级中学历史(综合练习)题库

问题:

[单选]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创刊人说:“这个月刊是为了维护广州和澳门的外国公众的利益而开办的。它的出版意图,就是要使中国人认识我们的工艺、科学和道义,从而清除他们那种高傲与排外的观念。„„”材料表明其创刊的主要目的是()

A . A.传播西方近代先进科学知识
B . B.进行文化渗透和精神征服
C . C.让中国人放弃对西方文化渗透的抵制
D . D.推动中国思想观念的变化

1903年出版的《女界钟》一书中,呼吁妇女应得入学、交友、营业、掌握财产、出入自由、婚姻自主和参政等7种权利,提出“爱自由,尊平权,男女共和”的主张。表明()①主张婚姻自由呼吁妇女参政②将提倡女权与民主共和并举③是民国初年张扬女权的成果④将妇女解放同反清革命相连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据徐柯《可言》记载:辛亥革命后一些城市中尽管政府严令剪辫,不少士绅仍“视无发者如同仇敌”。有的城市公然成立了“保辫会”“复古会”,认为“剪辫即系投洋”,以致20世纪20年代“辫发犹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 A.辛亥革命对移风易俗无作用。 B.封建势力在革命后恢复旧有统治秩序。 C.剪辫运动缺少广大基层民众支持。 D.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过程曲折。 《海上竹枝词》有这样的说法:“学界开通到女流,金丝眼镜自由头,皮鞋黑袜天然足,笑彼金莲最可羞。但是服饰改易运动多集中在知识界和上海、广州等发达地区,在守旧和落后的农村,普通民众对学界的服饰革新多抱抵拒、排斥的态度,缠足思想也仍然禁锢着众多的女性。”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近代文明的传播发展不平衡。 B.普通民众不接受新生事物。 C.上海、广州等地最为开放。 D.近代我国人民对西方文明的接受停留在生活层面。 梁实秋在《过年》一文中曾回忆道,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促使春节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C.民国政府移风易俗,废除陋习。 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自来水在近代上海引进时,出现“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诫不用”的现象,这反映出() 中外矛盾尖锐对立。 城市设施普遍完善。 生活用水受到污染。 工业文明受到抵制。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创刊人说:“这个月刊是为了维护广州和澳门的外国公众的利益而开办的。它的出版意图,就是要使中国人认识我们的工艺、科学和道义,从而清除他们那种高傲与排外的观念。„„”材料表明其创刊的主要目的是()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本题暂无解析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