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海南师范大学综合自然地理(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滴石和流石
【答案】滴石是由洞中滴水形成的碳酸钙沉积,滴石可形成各种形态,其具有代表性的有钟乳石、石笋、石柱等。流石是由洞内流水,包括间歇性流水,所形成的方解石以及其他矿物沉积,由于基底形态、水流状态不同,可形成各种形态,具代表性的有边石、石幔、石旗、钙板等。
2. 变质岩
【答案】变质岩是指受到地球内部力量(温度、压力、应力的变化、化学成分等)改造而成的新型岩石。该岩石具有特定的比重、孔隙度、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等物理性质,一般分为正变质岩和副变质岩两大类。固态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压力和温度作用下,发生物质成分的迁移和重结晶,形成新的矿物组合,它是组成地壳的主要成分,是建筑、钻探、掘进等工程需要考虑的因素,也是各种矿产资源赋存的载体。
3. 部门自然地理学
【答案】部门自然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的分科,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包括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它们以组成自然环境的某一要素为具体研究对象,着重研究这个要素的组成、结构、时空动态、分布特征和规律。
4. 冻融作用
【答案】由于气温周期性的发生正负变化,冻土层中的地下水和地下冰不断发生相变和迁移,土层反复冻融,使土层产生冻胀、融沉、流变等一系列应力变形,导致岩(土)体破坏、扰动和位移,这一复杂过程称为冻融作用。冻融作用包括冻胀、冻裂、冰劈、扰动、滑塌等许多复杂过程,于是形成各种相应的冻土地貌。有石海、石河、构造土、冻胀丘和冰锥、热融地貌。它是寒冷气候条件下特有的地貌作用,使岩石受破坏,松散沉积物发生分选和受到干扰,冻土层发生变形,从而塑造出各种类型的冻土地貌。
5. 变质作用
【答案】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统称为变质作用。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是控制变质作用的三个主要因素。无论什么岩石,当其所处的环境发生变化后,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往往也要随之变化,以便使岩石和环境之间达到新的平衡关系,于是就把其中由内力作用引起的岩石的变化总称为变质作用,基本上是在固态岩石中进行的,因而本质上有别于岩浆作用。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就是变质岩。
6. 流水作用
【答案】流水作用是指流水对地表岩石和土壤进行侵蚀,对地表松散物质和它侵蚀的物质以及水溶解的物质进行搬运,最后由于流水动能的减弱又使其搬运物质沉积下来的作用。一般可将其分为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①侵蚀作用是指水流掀起地表物质、破坏地表形态的作用;②搬运作用是指水流在流动中携带大量泥沙并推动河底砾石向前移动的作用;③堆积作用是指流水携带的泥沙,由于条件改变(如坡度变缓,流速变慢,水量减少和泥沙增多等)使流水搬运能力减弱而发生堆积的作用。对一种河流来说,在正常情况下,其上游多以侵蚀为主,下游以堆积为主。
7. 土壤生态系统
【答案】土壤生态系统是土壤中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构成的整体,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一个亚系统。其结构组成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的无机物质和有机物质以及土壤内部水、气、固体物质等环境因子。其功能主要表现在系统内物质流和能量流的速度、强度及其循环和传递方式,不同土壤生态系统的功能各不相同,反映了土壤生产力相异的实质。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可通过人为管理措施加以调节和改善。
8. 潜水
【答案】潜水是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潜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基岩表层裂隙带或灰岩溶洞中,其自由水面称潜水面,地表至潜水面间的距离为潜水埋藏深度,潜水面到隔水底板的距离为潜水含水层的厚度;潜水层以上没有连续的隔水层,不承压或仅局部承压,补给来源主要有大气降水、地表水及其他地下水,它是重要的供水水源,通常埋藏较浅,分布较广,开采方便,但易受污染。
二、分析题
9. 试述大陆自然地带更替的规律。
【答案】大陆自然地带更替的规律为:
(1)地带谱在南、北半球基本对称。
(2)环球分布的自然地带只限于极地、高纬和赤道带,其他纬度则由于环流和距海远近不同而出现干湿度地带性的变化。
(3)除寒流经过的地方外,大陆两岸基本上分布着各种森林地带,并向极地过渡到草甸冻原地带,这种更替方式属于海洋性地带谱。
(4)大陆内部分布大陆性地带谱,即自荒漠地带开始,经草原、泰加林和冻原地带过渡到极地冰雪常寒地带;泰加林是寒温带大陆性气候条件下生长的森林,因此在西岸发生尖灭,东岸则变窄。
(5)在寒、暖洋流发生分歧的沿岸,出现特殊的地中海地带,这是一种特殊的海洋性地带,具有冬湿夏干的地中海气候,以及与之相应的常绿灌丛和夏季落叶的灌木混交林与典型褐土。
上述规律不尽然与实际情况一致,任何自然地带都是其所在纬度、离海远近、与一定大气环流和洋流的相对位置、海拔高度等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当山地达到一定高度后会存在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即自然环境及其各组成要素会出现垂直分带的规律更迭现象,是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制约下形成的。
10.试述现代地理学的显著特征和发展趋势。
【答案】现代地理学的显著特征和发展趋势有:
(1)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综合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作用越来越大,其影响也愈加显著。地理学应十分重视人文因素的影响及其反馈的研究,重视和发展与人文因素有关的分支学科,并促进其与自然地理学各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无论从地理学发展史、地理思维和社会实践看,统一的地理学或综合地理学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这种综合在地理学内部表现为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的相互渗透,重大的自然地理过程纳入了人类活动因素的驱动力研究,而人文地理研究也将资源环境作为作用因素和决策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
(2)深化微观研究,探究地理事物的成因和变化机理
地理学微观研究的深化主要表现在由静态、类型和结构的研究转变向动态、过程和机理的研究以及进一步的动态监侧、优势调控和预测预报等。自然地理侧重生物、化学和物理过程的研究,人文地理侧重经济、文化和社会过程的探讨。
(3)进一步拓展地理学的应用研究领域
20世纪80年代以前,地理学的决策支持研究在我国主要集中在农业发展、工业的资源开发和利用、重大项目的选址、区划和区域规划领域。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资源保护、环境建设、灾害防治、城市和农村发展等问题成为地理学应用研究的热点,3S 技术应用产业化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有力地增强了地理学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
(4)研究方法和技术的现代化
地理学经历了从个别地理知识的记载到地理现象的归纳解释,从定性的文字措述到定量化揭示地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过程,从最初的多元统计与线性规划的应用,到后来系统科学、灰色描述、模拟实验在人地相互关系、自然过程模拟、社会发展因子相关分析等方面的应用,到今天对地观测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卫星网络通讯技术的建立和应用,大大提高了地理研究的效率和质量。现代地理学也正在从经验科学走向实验科学。
11.试述生物群落发生的进程。
【答案】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一般将生物群落发生的进程分为三个阶段:
(1)裸地形成。没有植物生长的地面称为裸地,它是群落形成的最初条件。裸地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四类;地形、气候、动物牧食和人类活动。裸地的共同特征是环境条件比较极端,或者潮湿,或者十燥,常常盐渍化程度严重等。原生裸地的条件比次生裸地更为严酷,一般群落形成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