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华中师范自然地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黄土地貌

【答案】黄土地貌是发育在黄土地层(包括黄土状土)中的地形。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陆相淡黄色粉砂质土状堆积物。典型的黄土地貌的特征有:①沟谷众多、地面破碎;②侵蚀方式独特,黄土地貌的侵蚀外营力有水力、风力、重力和人为作用,它们作用于黄土地面的方式有面状侵蚀、沟蚀、潜蚀(或称地下侵蚀)、泥流、块体运动和挖掘、运移土体等;③沟道流域内一般有三级地形面。地貌类型主要有黄土沟间地、黄土沟谷和独特的黄土潜蚀地貌。

2. 冰川作用

【答案】广义上泛指冰川的生成、运动和后退;狭义上仅指冰川运动对地壳表面的改变作用,包括冰川的侵蚀、搬运和堆积。冰川运动的前端叫冰前,供冰量大十消融量,则向前推进,反之向后推进。冰川作用之初,冰斗之间相隔一定的距离,随着冰川作用的发展,冰斗不断扩大,斗壁后退,相邻的冰斗不断靠近,最后在冰斗之间发育了像鱼鳍一样的山脊,称为鳍脊或刃脊,如果三个或多个冰斗在同一山头进行向源侵蚀,可形成锥形的孤立山峰,称作角峰。冰斗的高度大致标志着古雪线的高度,可根据冰斗位置的变迁了解气候的变化。

3. 远日点

【答案】远日点是指地球最远离太阳的地方。从地球北极高空看来,地球公转和自转旱反时针方向。大致7月4日,地球最远离太阳,此时的位置则称远日点。根据开普勒定律,在单位时间内,地球与太阳的连线在地球轨道上扫过的面积相等。所以,地球公转速度在近日点最大,在远日点时最小。

4. 光周期

【答案】由于日照长短的变化是地球上最严格和最稳定的周期变化,长期的适应便使各类生物对日照长度或者说对昼夜长短比例的反应格式是不同的,这就是在生物中普遍存在的光周期现象,光照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给生物的生活带来显著影响。比如在生长季节里许多植物的开花结实对昼夜长短的反应很不相同,据此将植物划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和中间性植物等类型。日照长短对动物的生殖、换毛和迁移等都有明显影响。

5. 耗散结构

【答案】耗散结构是指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交换而发生非平衡相变,实现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化,形成的新的有序结构。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它是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是地理耗散结构。地理耗散结构具有一定的抵抗外界干

扰的能力,可吸收外界环境的一般性涨落。其结构水平愈高,涨落回归能力即保持系统稳定性的能力愈强。

6. 变质作用

【答案】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统称为变质作用。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是控制变质作用的三个主要因素。无论什么岩石,当其所处的环境发生变化后,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往往也要随之变化,以便使岩石和环境之间达到新的平衡关系,于是就把其中由内力作用引起的岩石的变化总称为变质作用,基本上是在固态岩石中进行的,因而本质上有别于岩浆作用。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就是变质岩。

7. 冰蚀地貌

【答案】冰蚀地貌是指由冰川侵蚀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形态。地貌特征显著,有的像岩石盆;有的像羊的背部,学名为羊背石,由岩性坚硬的小丘经冰川磨削而成,顶部浑圆,状似羊背。代表性的冰蚀地貌有冰斗、冰川谷、刃脊和角峰等。冰斗是山岳冰川最典型的冰蚀地貌,位于冰川的上部,呈半圆形的剧场形状或圈椅状,三面环以陡峭的岩壁,开口处为一高起的岩槛,冰斗底部是一个洼地,在同一山地,通常有冰斗成层排列的现象。

8. 土壤垂直带谱

【答案】土壤是成土母质在一定水热条件和生物的作用下,并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过程形成的,它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且能从物质组成、形态、结构和功能上进行剖析的物质实体。土壤具有自身的发生发展过程,是连接无机界和有机界的纽带,是生物的生长点和营养泉,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

二、分析题

9. 谈谈综合自然区划方法。

【答案】(1)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是为了贯彻地域分异规律。但要使这些原则得以贯彻,又必须有相应具体方法来保证。1959年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不仅确定了原则,而且确定了相应的方法:

①为了贯彻发生统一性原则,采用古地理法;

②为了贯彻相对一致性原则和区域共扼性原则,则采用类型制图和顺序划分与合并法;

③为了贯彻综合性原则,采用部门区划叠置法和地理相关分析法;

④为贯彻主导因素原则,采用了主导标志法。

这些方法在区划工作过程中是交替使用、相互补充的。所有这些方法都是合理的。

(2)归根结底,就是两种方法,一是自上而下的划分,二是自下而上的合并法。

①顺序划分法一一“自上而下”的划分法

a. 必须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找出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进而划出主导标志→自上而下逐级划分。

b. 综合分析必然包含区域的演化史和特点的分析,也包含景观形态类似性和区域完整性分析。 c. 这种方法着眼于地域分异规律一一地带性与非地带性,按区域的相对一致性和区域共扼性划分出最高级区域单位,然后逐级向下划分低级的单位。

②合并法一一“自下而上”的区划方法

a. 自下而上的合并仍要根据发生共同性、形态类似性和区域共扼性来进行。

b. 这种方法是从划分最低级的区域单位开始,然后根据地域共扼性原则和相对一致性原则,把它们依次合并为高级单位。

c. 在实际工作中,合并法通常是在土地类型图的基础上进行的。

10.论述能量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答案】能量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内力影响

地壳运动(即内力)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起伏,如大陆和大洋盆地、构造山系和凹陷盆地等,是地表形态形成和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力。内力是非地带性的,不受太阳辐射能量的制约,在寒带及热带均可形成大洋或高山:外力不断地对内力产生的隆起部分进行剥蚀和侵蚀,并把侵蚀下来的碎屑物质搬运到沉降的低地、湖盆或海盆中。

(2)外力影响

内力形成了基本的地貌骨架,外力却在不断地修改这些地貌骨架,最后形成了地貌的现有特征;对地貌影响最大的外营力是风化条件,温度与雨雪的数量是决定风化条件的主要因素。在不同气候带中地貌发育的特点不同。

①寒带气候地貌

a. 寒带地区全年大部分低温,岩石受强烈风化,形成大量的碎石,在山区形成了寒冻剥蚀的中、低山地形;雪和冰川造成多种多样的地形,格陵兰和南极洲内部有大片的积雪平原,山区有冰川;冰雪条件下,草木不生,形成单一的雪漠景观。

b. 无冰盖处是大片冰冻地区,由于常年冰冻,在平原、苔原上形成湖泊和泥炭沼泽;常年冰冻在高山苔原中进行着剧烈的寒冻风化作用,地形比较缓和,堆积了大量的风化产物,多为多角石块和多边形土。

②温带气候地貌

温带地区的地貌发育决定于温度变更、雨雪数量、土壤特性和植物覆盖等因素。森林地带,降水量保证了地表径流的形成,形成的侵蚀河谷是水成的河谷地貌带;沙漠地带,空气极度干燥,温度变化剧烈,地貌主要是由物理风化造成的干裂、吹蚀及堆积等基本形态。

③热带气候地貌

热带地区年内温度很高,但降水年内分配不均,且变化不定,植被主要是干燥炎热的草原植物及热带森林,地貌发育与温带类似,河流侵蚀和堆积作用强烈,主要区别在于风化的不同。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