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普通生物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假根。

【答案】假根是指苔藓植物体表皮细胞壁向外突起的类似根毛的结构,具有吸收功能,但不具维管组织。

2. 传粉。

【答案】传粉是指花粉粒由花粉囊中散出,经媒介的作用而传送到柱头上的过程。

3. 团聚体。

【答案】团聚体是指通过混合两种带有不同电荷的胶体溶液而得的直径只有几微米的小滴。

4. 遗传信息。

【答案】遗传信息是指基因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

5. Photoautotroph

【答案】Photoautotroph 即光合自养生物,是指以光作为能量来源从无机物中合成自己所需食物的有机体,包括绿色植物和光合细菌。

6. 粥样动脉硬化。

【答案】粥样动脉硬化是指动脉内膜中沉积含胆固醇的脂肪,形成粥样斑块,阻塞血流,引发血栓的血管病。

7. 希尔反应。

【答案】希尔反应是指离体叶绿体在光照条件下照光,使水分解,释放氧气并还原电子受体的反应。希尔发现在分离的叶绿体(实际是被膜破裂的叶绿体)悬浮液中加入适当的电子受体,照光时可使水分解而释放氧气。

8. 化学渗透假说。

【答案】化学渗透假说是1961年英国生物化学家Mitchell 提出的解释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理。该学说认为:在电子传递过程中,伴随着质子从线粒体内膜的里层向外层转移,形成跨膜的氢离子梯度,这种势能驱动了氧化磷酸化反应(提供了动力),合成了ATP 。这一学说具有大量的实验证明,得到公认并获得了1978年诺贝尔化学奖。化学渗透学说可以很好地说明线粒体内膜中电子传递、质子动势的建立、ADP 磷酸化的关系。

二、简答题

9. 双子叶植物茎的维管形成层是怎样产生的?如何使茎增粗?

【答案】茎维管束初生軔皮部和初生木质部之间的薄壁细胞恢复分裂能力,形成束中形成层;和连接束中形成层的那部分髓射线细胞也恢复分裂性能,变成束间形成层,束中形成层和束间形成层连成一环,共同构成维管形成层。维管形成层随即开始分裂活动,较多的木本植物和一些草本植物,维管束间隔小,维管形成层主要部分是束中形成层,束中形成层分裂产生的次生初皮部和次生木质部,増添于维管束内,使维管束的体积增大,束间形成层分裂的薄壁组织增添于髓射线。维管束增大,茎得以増粗。许多草本植物和木本双子叶植物,茎中维管束之间的间隔较大,束中形成层分裂产生的次生木质部和次生軔皮部,增添于维管束内,而束间形成层分裂产生的次生木质部和次生軔皮部则组成新的维管束,添加于原来维管束之间,使维管束环扩大。双子叶植物茎在适应内部直径增大的情况下,外周出现了木栓形成层,并由它向外产生木栓层向内产生栓内层,木栓形成层、木栓层、栓内层三者共同构成次生保护组织周皮。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结构包括周皮和次生维管组织。

10.妇女妊娠期间内分泌有何变化?胎盘有何功能?

【答案】胎盘是重要内分泌器官。胎盘分泌雌激素、孕酮和促性腺激素。在妊娠早期,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有效延长了卵巢的黄体功能。在妊娠晚期,孕酮和雌激素替代了卵巢功能,使子宫内膜的结构能长时间维持,以适应胚胎发育的需要。

11.简述抗体形成的克隆选择学说。

【答案】克隆选择是指在个体发育早期拥有多种多样的抗体产生细胞,每个细胞表面只有一种特异性抗原受体。当抗原进入机体与相应受体细胞结合后,可诱导该细胞活化,进行増殖分化,产生大量分泌抗体的细胞和记忆细胞。

克隆选择学说也称为无性繁殖系选择学说,认为动物体内存在着许多免疫活性细胞克隆,不同克隆的细胞具有不同的表面受体,能与相对应的抗原决定簇发生互补结合。一旦某种抗原进入体内与相应克隆的受体发生结合后便选择性地激活了这一克隆,使它扩增并产生大量抗体(即免疫球蛋白),抗体分子的特异性与被选择的细胞的表面受体相同。克隆选择学说的核心论点是:

(1)带有各种受体的免疫活性细胞克隆早已存在,抗原的作用只是选择并激活相应的克隆;

(2)细胞受体和该细胞后代所分泌的产物(抗体)具有相同的特异性。

12.请以体液免疫为例,讨论机体免疫反应的特点。

【答案】体液免疫是由B 细胞产生游离于体液的抗体,靠抗体消灭外来物实现免疫的方式,主要目标是细胞外的病原体和毒素,不能与在寄主细胞中的病原体和毒素结合。机体体液免疫反应的特点如下:

(1)成熟的B 淋巴细胞合成能与特定抗原结合的受体分子,受体分子与遇到的抗原的决定子结合,B 细胞被致敏,准备分裂。

(2)B 细胞被致敏后,

被抗原

-2促进致敏B 淋巴细胞分裂。 复合体活化了的辅助性T 淋巴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

(3)致敏B 淋巴细胞分裂分化形成效应B 细胞(又称为浆细胞)和记忆B 细胞。每一种B 细胞的表面只有一种受体分子,只能和一种抗原结合,表现为特异性。效应B 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的抗体分子,分布到血液和组织液中。当抗体分子与抗原结合后,它便给这个病原体加上标签以便巨噬细胞和补体蛋白质消灭抗原。

(4)记忆细胞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本身也分泌抗体),能记住入侵的抗原。并且在同样的抗原第二次入侵时,记忆细胞能更快地作出反应一一能很快地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抗体以消灭抗原,这就是二次免疫反应。二次免疫反应比初次反应更快更强,表现为记忆性的特点。

13.说明下面现象发生的原因:我国著名的实验胚胎学家童第周院士曾把黑斑蛙红细胞的核移植到去核黑斑蛙的卵中,获得部分发育正常的蝌蚪。

【答案】两栖类的红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其核也保留着全部的遗传信息,说明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我国童第周教授以金鱼、黑斑蛙等为材料,研究了胚胎细胞核移植技术。童第周等(1978年)将黑斑蛙成体红细胞的细胞核移入未受精的去核卵内,卵子亦发育成正常的蝌蚪。

14.简述酶促反应的特点和意义。

【答案】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主要作用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加速生物体内化学反应

的进行,但在反应前后并不发生变化。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绝大多数属于酶促反应,其特点如下:

(1)酶促反应中酶只催化热力学允许的反应。

(2)加快化学反应的速度,但不改变反应平衡点,即不改变反应的平衡常数。

(3)对正逆反应催化作用相同。

(4)在反应前后,酶没有质和量的改变,且微量的酶便可发挥巨大的催化作用。

(5)酶促反应具有极高的效率。

(6)酶促反应具有高度的专一性,一种酶只催化一种反应或或一类密切相关的反应。

(7)酶的活性可调节,要求适宜的

酶促反应的速度。

盐的浓度等。 (8)温度、酶的浓度、底物浓度、反应温度、酸碱度、抑制剂、激活剂、反应产物等都影响

三、论述题

15.请全面阐述动物的变态过程中的变化及这些变化在进化上的意义。

【答案】幼体和成体差别很大,而且形态的改变又是集中在短时间内完成的,这种胚后发育叫做变态发育。变态是昆虫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根据发育过程中是否有蛹期可以把绝大多数昆虫分为完全变态与不完全变态两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