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616中国古代文学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熏浸刺提
【答案】熏浸刺提是梁启超提出的关于新小说的文学主张。语出其《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梁启超认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而人们特别偏爱小说的原因,在于小说能够提供一种新的境界,使读者得到想象中的满足,能够帮助人们认识生活,认识自身。他将小说作用概括为“熏”“浸”“刺”“提”四个方面。“熏”是指感情潜移默化,“浸”是指感人至深,“刺”是指使人感情受突然刺激,“提”是指读者随书的感情而变化,把自己融入其中。
2. 《悲愤诗》
【答案】《悲愤诗》是东汉文学家蔡文姬所作的五言诗。《悲愤诗》是我国诗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全诗一百零八句,计五百四十字,它真实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在汉末大动乱中的悲惨遭遇,也写出了被掠人民的血和泪,是汉末社会动乱和人民苦难生活的实录,具有史诗的规模和悲剧的色彩。诗人的悲愤,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它是受难者对悲剧制造者的血泪控诉。
3. 拟话本
【答案】拟话本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是指由文人模仿话本形式编写的小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最早应用这一术语。拟话本的体裁与话本相似,都是首尾有诗,中间以诗词为点缀,辞句多理俗,情节生动完整,描写人物心理细致入微,个性突出,注意细节刻画。但与话本又有所不同,“近讲史而非空谈,似小说而无捏合”,“故形式仅存,而精采遂逊”。拟话本显示出议论增多、艺术性更强的特点,而在口语运用和生活气息上则明显逊于话本小说。凌濛初编著的“二拍”代表了明代拟话本的成就,是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宝库。
4. 建安七子
【答案】建安七子是汉末建安时期作家孔融、陈琳、王粲、阮瑀、徐幹、应玚、刘桢七人的合称。七子之中除孔融外,均依附曹氏政治集团,是邺下文人集团中的杰出人物。建安七子的得名源于曹丕《典论·论文》,“七子”以写五言诗为主。五言诗是直到东汉后期才兴盛起来的新诗体,而“七子”的优秀五言之作,写得情采飞扬,变化多致,使五言诗在艺术上更臻于精美。它们在五言诗发展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以王粟的成就最高,被刘韶誉为“七子之冠冕”,他的代表作有《登楼赋》《七哀诗》。
5. 《搜神记》
【答案】《搜神记》是一部记录古代民间传说中神奇怪异故事的小说集,作者干宝是东晋的史
学家、文学家。《搜神记》的大部分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它是集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之大成的著作,搜集了古代的神异故事共四百多篇,开创了我国古代神话小说的先河。《搜神记》所叙多为神灵怪异之事,也有不少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主角有鬼,也有妖怪和神仙,杂糅佛道。文章设想奇幻,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6. 汉赋
【答案】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是在远承《诗经》赋颂传统,近仿《楚辞》的基础上,兼收战国纵横之文的铺张悠肆之风和先秦诸子作品的相关因素,最后综合而成的一种新文体,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摛文”; 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汉赋的内容可分为5类:一是渲染宫殿城市; 二是描写帝王游猎; 三是叙述旅行经历; 四是抒发不遇之情; 五是杂谈禽兽草木。而以前二者为汉赋之代表。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在两汉400年间,一般文人多致力于这种文体的写作,因而盛极一时,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最能彰显汉代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代表作家及作品有司马相如《子虚赋》、扬雄《羽猎赋》、班固《两都赋》等。
二、简答题
7. 简述盛唐主要诗人群体。
【答案】盛唐的主要诗人群体有山水田园派和边塞诗派。
(1)山水田园诗派
唐代天宝年间,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大多以山水田园作为审美对象,表现闲适恬淡的情趣,不同流俗的思想,他们创作的山水田园诗,艺术形象鲜明,意境蕴籍,语言清新,着力创造静逸明秀之境,在诗歌中抒发隐逸山水情怀。盛唐主要田园山水诗人有:孟浩然、王维、祖咏、储光羲、常建、裴迪、綦毋潜等。
(2)边塞诗派
边塞诗的发展贯穿于整个唐代,但由于时代精神不同,边塞诗在精神气骨方面也有不同。从审美价值看,盛唐边塞诗是最具神韵的。盛唐边塞诗是盛唐士人入世精神的重要体现,反映了主导性的时代精神,具有恢宏豪宕的气质和雄深外拓的境界。主要诗人有:王昌龄、李颀、王之涣、王翰、崔颢、高适、岑参等。
8. 简析《儒林外史》的叙事艺术。
【答案】《儒林外史》是有着思想家气质的文化小说,是有着高雅品位的艺术精品。无论是人物塑造还是叙事艺术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儒林外史》的人物塑造和叙事艺术主要表现为:
(2)《儒林外史》的叙事艺术
①从传奇性向现实性的转变
《儒林外史》继承并发展了《金瓶梅》的写实观念,真正完成了古代小说从传奇性向现实性的转变,这是小说发展史上具有美学内涵的一大跃进; 与此相适应,《儒林外史》己从故事型小说
跨入到性格型小说,它有意淡化故事情节,弱化戏剧性的矛盾冲突,用寻常细事,通过精细的白描来再现生活,塑造人物。
②从类型化向个性化的转变
《儒林外史》所写的人物更切近人的真实面貌,已经突破类型化的模式,显示出充分的个性化。与此前的通俗小说相比,它在艺术形象的审美特点上发生了一系列的显著变化:人物形象从超常性变为平凡性; 人物特征从单色素转为多色素; 人物性格从稳定性走向流动性; 肖像描写从脸谱化转向具象化。
③叙事方式与角度的变化
《儒林外史》改变了传统小说中说书人的评述模式,采取了第三人称隐身人的客观观察的叙事方式,由人物形象自己呈现在读者面前,大大缩短了小说形象与读者之间的即离。作品的叙事角度也随之发生变化,作者已经能够把叙事角度从叙述者转换为小说中的人物,通过不同人物的不同视角和心理感受,写出他们对客观世界的看法,丰富了小说的叙事角度。
④行文由模式化转向口语化
《儒林外史》中自然景物的描写也舍弃了章回小说长期沿袭的模式化、骄俪化的韵语,运用口语化的散文,对客观事物作精确的、不落俗套的描写。如第33回,杜少卿和几位好友在江边亭中烹茶闲话,凭窗看江,“太阳落了下去,返照着几根桅杆半截通红”,随手拈来,自然真切,富有艺术美。
9. 《文心雕龙》的作者是谁? 简要介绍一下这本书。
【答案】(1)《文心雕龙》的作者
《文心雕龙》的作者是刘勰。刘勰是南梁杰出文学理论批评家,字彦和,原籍山东莒县,世居京口。曾任奉朝请、东宫通事舍人等职。晚年出家,名慧地。著《文心雕龙》五十篇。
(2)《文心雕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阐述文艺理论的巨著,也是一部理论批评著作,成书于公元501-502年间。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①《文心雕龙》的体例
《文心雕龙》共10卷,50篇。分上、下部,各25篇。
a. 上部,从《原道》至《辨骚》的5篇,是全书的纲领,而其核心则是《原道》《征圣》《宗经》3篇,要求一切要本之于道,稽诸于圣,宗之于经。从《明诗》到《书记》的20篇,以“论文序笔”为中心,对各种文体源流及作家、作品逐一进行研究和评价。在以有韵文为对象的“论文”部分中,以《明诗》《乐府》《诠赋》等篇较重要; 在以无韵文为对象的“序笔”部分中,则以《史传》《诸子》《论说》等篇意义较大。
b. 下部,从《神思》到《物色》的20篇,以“割情析采”为中心,重点研究有关创作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是创作论。《时序》《才略》《知音》《程器》等4篇,则主要是文学史论和批评鉴赏论。下部的这两个部分,是全书最主要的精华所在。以上四个方面共49篇,加上最后叙述作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