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829中国地理[专业硕士]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断裂点理论

【答案】断裂点理论是关于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一种理论。由康维斯对赖利的“零售引力,加以发展而得。该学说认为,一个城市对周围地区的吸引力,与它的规模成正比,与距它规律,

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2. 普雷德行为矩阵

【答案】普雷德的行为矩阵是进行区位决策行为系统研究的一种矩阵模型,普雷德认为许多工厂并非建立在最佳区位上,这与企业家个人行为因素,掌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以及运用信息的能力有关。因此,普雷德把决策者的决策描述为某种情况下有关信息的数量与质量以及决策者处理这种信息的能力的函数,从而创立了行为矩阵模型。

3. 城市空间内部结构

【答案】城市空间内部结构是指构成城市的具有各种功能及其相应的物质外貌的功能分区。城市内部一般可分为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区、文化区、旅游区和绿化区等,各个功能区有机地构成城市整体。

4. 民间文化

【答案】民间文化指的是由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创造的、古往今来就存在于民间传统中的自发的民众通俗文化。从社会分层上看,它是一种来自社会内部底层的、由平民自发创造的文化。它还是一种具有农业社会生活的背景、保留了较多传统色彩的文化。它具有自发性、传承性、通俗化和程式化、实用性和娱乐性等特征。

5. 现代农业

【答案】现代农业是指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的社会化农业。其基本特征是:一整套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科学技术的形成和推广,使农业生产技术由经验转向科学,如在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物理学、化学等科学发展的基础上,育种、栽培、饲养、土壤改良、植保畜保等农业科学技术迅速提高和广泛应用。

6. 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

【答案】汤因比在其著作《历史研究》中,对文明的起源提出的原则有“挑战和应战”、“逆境美德”和“中庸之道”。汤因比在对多种文明的起源情况进行分析后,提出的第一个原则是“挑

战和应战”。他以埃及的文明为例说明如果没有当时对环境的应战也就不会有埃及古国的文明。

7. 城市体系

【答案】城市体系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国家或区域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的集合。它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相互关联、起各种职能作用的不同等级城镇的空间布局总况,是经济区的基本骨骼系统,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城市带动区域最有效的组织形式; 其结构包括职能结构、规模结构和地域结构(布局); 具有整体性、动态型、开放性、层次性、重叠型的特点; 它是衡量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8. 功能文化区

【答案】功能文化区是按照人类社会的某项功能组织建立起来的,在空间结构上具有固定的、确切的边界和一个发挥指挥与协调作用的中心。功能文化区它不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而是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功能文化区都有中心,它是对该区内某种功能起着协调和指导作用的所在地。

9. 索尔(苏尔)

【答案】美国地理学家索尔,主要研究沙漠地区、热带地区的景观,以及印第安人的人文地理和东南亚、美洲等地的农业地理。创立美国人文地理学的景观学派。主张通过实际观察地面来研究地理特征,重视不同文化对景观的影响,认为解释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著有《景观的形态》。

10.第二产业

【答案】第二产业是传统产业经济理论中对产业划分中的一个产业部门,指以对第一产业和本产业提供的产品(原料)进行加工的产业部门,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按”三次产业分类法“划分的国民经济中的一个产业部门。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11.边缘城市

【答案】边缘城市是指受本省中心或省会城市辐射较小的城市。德国地理学家哈伯特·路易提出的”边缘城市”概念。城市形态从单核心格局向多核心、网络化方向发展以及城市核心区在扩散中出现新集聚的过程中,在郊区发展起来的兼具商业、就业与居住等职能的综合功能中心,这成为了”边缘城市”理论的原型。

12.旅游目的地

【答案】旅游目的地是吸引旅游者在此作短暂停留、参观游览的地方。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旅游方式和旅游目的地的管理重点,所以旅游目的地的概念也在发生变化。人们对旅游目的地概念的认识与旅游需求的内容有关,旅游需求的变化导致对目的地内涵与外延认识的不

断调整,目的地的管理重点和营销重点也随之发生变化。

二、简答题

13.分析比较农业、工业区位论。

【答案】(1)农业区位论

①概念

农业区位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布局的理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全部或绝大部分农产品都要以商品形式投入市场,因而利润(纯收益)的大小成了农业布局的决定性指标。

②产生的背景

19世纪初,普鲁士进行了农业制度改革,取消了贵族阶级的许多特权,但也促使贵族成为大的土地所有者和独立的农业企业家。同时,大量获得了人身自由的农民成为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农业劳动者。于是,出现了由农业企业家和农业劳动者构成的农业企业式经营。

③目的杜能的《孤立国》试图论证对于各地域而言,并非轮作式农业都一定有利,并回答了以合理经营农业为目标的农业生产一般地域配置原理。

④应用研究

a. 宏观尺度的研究实例以乔纳森的欧洲农业分区研究为代表。

他通过综合考虑人口密度,各种农作物、家畜、水果的分布以及农业景观,以西北欧为中心

,第二地带(园艺、果品、马铃薯、烟草),第划分出七大地带。分别为第一地带(温室、花卉)

,第四地带(普通农业地带),第五地带(面三地带(奶酪制品、肉用牛羊、饲料、纤维用亚麻)

,第六地带(牧场)和第七地带(森林)包用谷物、油用亚麻)。

b 微观尺度的研究以纳瓦佛等人在非洲卢旺达丘陵地带农村聚落的研究为代表。纳瓦佛等人的研究表明,在发展中国家,存在有以农村聚落为中心的同心圆状土地利用形态,从而验证了微观尺度的杜能圈模式。

⑤意义

a. 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 b. 经济学上的意义,在经济学上,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重要意义首推其研究方法。杜能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科学抽象法,并且首次将数学方法引入经济研究,这对之后的经济学家产生了非常有益的影响,对现代经济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⑥局限性

孤立国条件下的杜能圈,是一种完全均质条件下的理论模式。在现实中基本不可能存在完全相同的条件。

(2)工业区位论

①概念

是研究工业布局和厂址位置的理论。可分为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两个内容。前者指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工业布局; 后者指厂址的选择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