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摘要:我国现代情感教育学家朱小蔓、梅仲荪在《道德情感初论》中说:“对人的情感教育有着与对人的认知教育不完全相同的教育机制,这需要我们从学理上和经验上加以研究和概括。道德情感教育强调以感受体验为基础,以情感态度的养成为表征,以情感与认知相互影响、彼此促进为发展过程,以培养情感性道德人格为目标。”
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关注的往往是教学中的认知因素,而对情感因素则缺乏应有的重视。这种失衡现象违背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自然要受到规律的惩罚;一方面现代教学要加速发展,以适应社会和时代的要求,另一方面从认知角度单线突进,使教学潜力的发掘受到限制,而学生厌学、学习效率下降、身心健康受损、个性片面发展等副作用日趋严重。
教学过程中,在传统教学与考试第一的甄别性评价下,教学过程只是一味的追求高分,追求升学率。认知方面颇受学界重视,而情感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 。他们将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育目标—情感教育目标视而不见,或只是当成一种落实知识教育目标的手段偶尔用一用。
为了证实情感目标的重要性,为了真正意义上的落实情感教育目标,并证明它对知识学习的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笔者针对高一化学教学进行了情感维度上的处理,以情感教育目标为主线设计高一化学课堂教学,以求达成化学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中对情感教育目标的要求。
笔者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结合高中化学课程目标和高一化学教师用书及教材,并参考有关资料,精心设计每一章、每一节的教学学案。认真研究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模式,总结情感教育目标落实的基本原则,最终以学生的学业成绩、问卷调查、谈话法、个案研究等方法,以期证实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
本文分为理论研究部分和实验研究部分:
理论研究部分探讨了情感教育目标的含义:什么是情感目标、态度目标和价值观目标;中学化学情感教育目标的具体内容;实施情感教育目标的四个基本原则;落实情感教育目标的模式、策略与方法等。实验研究部分是根据理论研究部分提出的原则、策略、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了一学年的教学实验,通过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学生问卷”的分析;再结合座谈、个案研究及学业成绩前后测。运用教育统计的方法分析了化学学科情感教育目标的达成情况及其对科学文化知识的促进作用。学生在一年的学习中,提高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欲望,增强了学生的探索、合作精神;自主感、责任心、成功感、自信心均有所增强。整个实验过程不仅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明显提高,而且他们的人格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