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710汉语与文学基础之古代汉语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反切
【答案】反切是中国传统注音法中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有时单称反或切。用反切注音时,被注音字称被反切字,简称被切字。反切的基本原则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包括介音)和声调相同,即取反切上字的声母,取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组合在一起就是被切字的读音。例如“坛,徒干切。”反切的产生,是为了补救读若、直音注音方法的不足,是汉字注音方法的一个巨大的进步,标志着汉语语音学的开始。但是使用起来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认读反切注释时不知道反切字的读音,那么反切就没有起到注音的效果。
2. 古今字
【答案】古今字是文字学术语。它是指表示同一个词由于时代的变迁而采用的不同的字,是汉字发展的一种孳乳现象,即古汉语中有些多义词的某个义项在词义系统发展过程中,逐渐从原词的引申义项中分化独立而形成新词的现象。新造的字是“今字’,,原来兼表意义的字是“古字’,。如:“莫(莫)”的本意是太阳落在草丛中,表示日暮、傍晚,后来“莫”字被假借作否定性无定代词和否定副词,为了在书面语中不至于混淆,就又在“莫”字上再加形符‘日”成“暮”字来表示“傍晚”的意思,“莫”和“暮”就成了一对古今字。
3. 章句
【答案】章句是串讲句子意思和分析篇章大意的一种体式。它是离章辨句的省称,是分析古书章节句读的意思。作为一种注释,章句不像传注类注释那样以解释词义为主,而着重于逐句逐章串讲、分析大意。汉代一些儒者治学,从辨析章句入手,故章句体兴于汉。章句体虽不以解释词义为主,但它在对句意的串讲、分析中,往往包含了对原文词义的解释,这样可使读者从总体和义理上去加深对古书的理解。
二、解释加点或划线词
4. 入乎耳,出乎口。(《荀子•劝学》)
【答案】介词,相当于“于”,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或处所。
5. 以母则不食,以妻则食之。(《孟子•滕文公下》)
【答案】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因为,由于。
6. 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左传•僖公四年》
【答案】以:介词,表示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在意义上可以译成现代汉语的“用”或“拿”。
7. 是故事强,则以外权市官於内;救小,则以内重求利於外。 .
【答案】市:买。
8.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韩愈《进学解》)
【答案】既:完,结束。
9. 危邦不入。(《论语•泰伯》)
【答案】危:发生暴乱。
三、分析题
10.寫出加下划线的字對應的今字或正字。
(1)趟盾古之良大夫也為法受惡惜也越竟乃免
(2)使有司寬政毀關去禁薄斂已責
(3)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4)齊人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
(5)乃使人興秦吏行縣鄉邑告諭之
【答案】(1)“竟”一一“境”,边境。
(2)“责”一一“债”,债务。
(3)“辟”一一“僻”,僻邪。
(4)“属”一一“嘱”,告诉。
(5)“谕”一一“喻”,告知,使明白。
一、名词解释
1. 词义的更替
【答案】词义的更替,是指某词在产生新的意义的时候,同时排斥了旧的意义的一种词义演变现象。例如“脚,’,本义为小腿,变为指“足”后,就不再指小腿了。
2. 甲骨文
【答案】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殷商时期人们崇尚占卜,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卜辞文字。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3. 《經籍纂詁》
【答案】《經籍纂詁》是由清代阮元主编的一部专门收集唐代以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它在编排上用的是韵母排列法,按平水韵106韵编次被释的字; 以一韵为一卷,全书106卷,每字之下,罗列唐以前的各种古书注解对这个字的解释。这对我们阅读唐以前的古书很有帮助。
二、解释加点或划线词
4. 其徒数十人,皆衣褐
【答案】衣()褐:穿粗毛编织的衣服。
5. 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日:“……” .
【答案】趋:快步走。
6. 晉不可放,寇不可翫。 .
【答案】翫:习惯而不留心,等于说放松警惕。
7.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答案】洵:确实。
8. 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於纣。 ..
【答案】(1)子:女儿,上古时代“子”是男女的通称。
(2)好: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