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广西大学林学院344风景园林基础之自然地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地球的水圈由哪些水体组成?

【答案】地球上各种矿物中的化合水、结合水、岩石圈深部封存的水及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大气水分和冰雪共同构成地球的水圈。其中海洋是水圈的主体,其面积约占全球表面积的71%,水量占全球水量的97%以上。

2. 为什么说近地气层大气的热源主要是地面? 近地气层温度有何变化规律?

【答案】(1)地面是近地气层大气的主要热源的原因

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但近地气层略有差异。白昼,太阳照射地面,地面升温后,再把热量传递给附近空气,形成近地层空气温度高,上层空气温度低的现象,在太阳辐射最强的中午前后,地面温度可达50℃以上,而百叶箱内的气温一般只有30℃左右,则垂直温度梯度很大。夜间,太阳辐射消失,出现近地气层降温快于上层,近地气层内下层温度低于上层温度的逆温现象。

(2)近地气层温度变化规律

白昼下层温度高,上层温度低,形成空气密度上大下小,在垂直方向容易产生对流运动;夜间相反,很难产生上下对流运动,容易形成风平浪静的局面。

3. 土壤自然剖面包括哪些基本层次? 各层次的特点如何?

【答案】土壤自然剖面包括以下几个基本层次:

(1)O 层(覆盖层)。

特点:一般森林土壤常有这一层,草原土壤这一层很薄或不明显;

(2)A 层(淋溶层)。

特点:这一层常发生水溶性物质向下淋溶作用,这一层中生物活动旺盛,进行着强烈的有机质转化和积累作用;

(3)B 层(沉积层)。

特点:该层沉积着自A 层淋溶下来的物质,所以称为沉积层。B 层因积累着淋溶层淋溶下来的粘细物质,所以质地较为粘重。颜色一般为棕色或红棕色。

(4)C 层(母质层)。

(5)R 层(母岩层)。C 层和R 层的特点:严格来讲母质层和母岩层不属于土壤发生层,因为他们的特性并非土壤形成过程中所产生。它仅作为土壤剖面的一个重要成分而列出。

4. 试述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答案】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生物群落)和非生物成分(物理环境)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互相依存而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1)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①生态系统的组分

一个完全的生态系统由四类成分构成,即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个类群。

a. 非生物成分

包括太阳辐射能、H 2O 、CO 2、O 2、各种无机盐类和有机物质。

b. 生产者

生产者包括所有的绿色植物、蓝藻、为数不多的光合细菌与化学能合成细菌。

c. 消费者

消费者包括各类动物,属于异养生物。

d. 分解者

分解者主要指细菌、真菌和一些原生动物。它们把动植物的排泄物和死亡有机残体等复杂有机物逐渐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释放到环境中,被生产者重新吸收利用。

②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结构主要指构成生态诸要素及其量比关系,各组分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以及各组分间能量、物质、信息流的途径与传递关系。

a. 食物链

生态系统中以生产者植物为起点,一些生物有机体通过食物的关系彼此联结而形成的一个能量与物质流通的系列即为食物链。包括捕食食物链和碎屑食物链。

b. 食物网

各个食物链彼此交织、错综联结形成复杂的能量与物质流通的网络,即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即主要指食物网。

生态系统的稳定程度决定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越长,食物网的结构越复杂。

c. 营养级

是指在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凡是以相同方式获取相同性质食物的植物类群和动物类群。 (2)生态系统的功能

①生态系统有机物质的生产

生态系统有机物质的生产包括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两个主要过程。

②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即一次性穿过生态系统而不能再次被生产者植物所利用。能量的不断输入和流转维持了各类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促进了作为整体的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存在。

③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包括水循环、大气循环等。

5. 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地球与其他行星最显著的区别是什么? 日地距离、地球形状、大小、运动和海陆分布对地理环境特征的形成有哪些影响?

【答案】(1)地球与其他行星最显著的区别是地球上存在生命。存在生命是地球最显著的特征,也是地球区别于其他星球的最显著特征。

(2)日地距离、地球形状、大小、运动和海陆分布对地理环境特征的形成的影响有

①日地距离影响太阳辐射在地球上的强弱,进而影响地球温度的高低,对生物及其生存环境产生影响。

②地球形状影响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分布,从而影响地理环境。

③地球大小影响地球对地表物体的引力,对地表植被产生影响。

④地球运动造成四季更替,昼夜循环,深刻影响地表生物。

⑥海陆分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通过水量的变化实现的,海陆分布导致地表植被类型的差异。

6. 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答案】(1)自然是人类最重要的东西,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就将灭绝。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己处于主动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

(2)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①必须确立大自然观

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

②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

科学证明人类不过是众多生物种类中的一种,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万物的尺度,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况且人类的认识正确与否、能否得到完善和发展,也不能离开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尤其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是离不开人与自然的联系。

③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

人类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