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社会心理学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哪些选项不属于大多数罪犯具有的个性特征?( )
A. 倾向于外向
B. 喜欢冒险
C. 行为常受冲动的影响
D. 好交际
【答案】D
2. 人在( )时情感体验最为深刻。
A. 触摸和身体接触
B. 身体运动
C. 目光接触
D. 面部表情不协调
【答案】A
【解析】触摸是人际沟通的有力方式。人在触摸和身体接触时情感体验最为深刻。日常生活中,身体接触是表达某些强烈情感的方式。
3. 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是由( )提出的。
A. 摩根
B. 奥斯古德
C. 舒茨
D. 费斯廷格
【答案】C
【解析】心理学家舒茨(
他称自己
的理论是基本人际关系取向(FIRO )理论。
4. ( )是指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又不期待任何回报的行为。
A. 亲社会行为
B. 助人行为
)以人际需要为主线提出了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
C. 社会回报行为
D. 利他行为
【答案】D
【解析】亲社会行为包括助人行为和利他行为。两者的相同点是都是有益于社会和公众的行为,两者的区别是利他行为是不期望回报的,而助人行为期望回报。
5. 态度的ABC 模型中,B 指( )。
A. 行为
B. 情感
C. 感觉
D. 行为倾向
【答案】D
【解析】态度有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性三个成分,英文单词首字母分别为C (cognition , 认知)、A (affection ,情感)、B (behavior , 行为倾向),因而有人把态度的三种成分说称为态度的ABC 模型。
6. 群体规模影响从众行为,研究表明,群体规模一般在( )影响最大。
A.1人〜3人
B.3人〜4人
C.4人〜6人
D.10人以上
【答案】B
7. ( )的研究发现人身犯罪与家庭冲突、缺乏母爱、缺乏家庭监督有关,财产犯罪主要与缺乏母爱和监督有关。
A. 哈格里夫斯
B. 詹姆斯
C. 麦科德
D. 帕特森
【答案】C
8. 社会心理学倾向于心理学的定义是( )。
A. 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以群体生活的心理为基础
B. 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他人存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C. 研究特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
D. 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以解释社会互动
【答案】B
【解析】B 项是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侧重于心理学提出的社会心理学的定义。A 项是艾尔乌德侧重于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的定义。C 项是我国心理学家潘栽对社会心理学做出的介于心理学与社会学之间的定义。D 项也是侧重于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定义。
9. 美国心理学家罗特()发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 )有不同的解释。
A. 态度链
B. 原因群
C. 控制源
D. 行为组
【答案】C
【解析】美国心理学家罗特(
向的理论,他
发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根据人们对生活事件的控制源的不同解释,可将人分为外控型和内控型。
10.在有一种以上的原因可能起作用的情况下,我们不能轻易的把结果归因于某个特殊的原因,这是归因的( )。
A. 不变性原则
B. 折扣原则
C. 协变原则
D. 客观性原则
【答案】B
【解析】个体归因时往往遵循以下主要原则:不变原则、折扣原则、协变原则。折扣原则是指人们在归因时,如果也存在其他看起来合理的原因,那么某一原因引起某一特定结果的作用就会打折扣,也就是说,在有一种以上的原因可能起作用的情况下,我们不能轻易的把结果归因于某个特殊的原因。
)于20世纪50、60年代提出了控制点的个体归因倾
二、名词解释
11.态度与偏见
【答案】态度是指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对其周围的人、事物持有的比较持久而一致的心理准备状态或人格倾向。包含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意向成分三部分。认知成分指个体如何知觉态度对象,认识其概念内涵,基本上由对态度对象的知识或信息构成,反映个体对态度对象的相信与不相信。情感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评价,反映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喜欢与不喜欢。行为意向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行为倾向,反映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行为意图及准备状态。可由外显的行为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