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大学心理学系615心理学综合之社会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单项选择题
1. 根据凯尔曼的态度改变三阶段论,自愿接受他人的观点或信息,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要求一致叫做( ).
A. 认同
B. 内化
C. 服从
D. 从众
【答案】A
【解析】凯尔曼认为,态度改变的三个阶段是:服从、认同和内化。认同是指个体自愿接受他人观点、信息或群体规范,使自己与他人一致。个体虽受到态度对象的吸引,但已超脱外部控制的奖惩,而主动趋同于对象。
2. 小吴到剧院去看喜剧表演,当一喜剧演员表演时,他笑得前仰后合。据了解,小吴几乎未曾为这个演员的表演而笑过,也不对其他的演员笑,在场的观众也没有人笑,那么,根据凯利(H.Kelly )的三维归因理论,小吴最有可能是因为下列哪种因素而笑的?( )
A. 行为者自身
B. 客观刺激物
C. 所处的情境
D. 主观的期望
【答案】C
【解析】根据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当信息一致性低、一贯性高、区别性低的时候,行为的原因归于行为者自身;当信息一致性高、一贯性高、差异性高的时候,行为的原因归于客观刺激物(对象);当信息一致性低、一贯性低、差异性高的时候,行为的原因归于行为者所处的情境。小吴几乎未曾为这个演员的表演笑过,说明一贯性低;也不对其他的演员笑,说明差异性高;在场的观众没有人笑,说明一致性低,因此,归因为所处情境。
3. 在群体活动时,个体的侵犯性一般会( )。
A. 减少
B. 保持稳定
C. 增加
D. 受到抑制
【答案】C
【解析】如果社会对一种社会角色较为容忍,那么拥有这种社会角色的个体的侵犯性就会明显增加。在群体活动时,个体的侵犯性也倾向于增加。
4. 你也许有过这样的经验:在从事一些需要动脑筋的活动时,例如解数学题、背单词等,有他人在场和没有他人在场相比,前者会花费你更多的时间。社会心理学将这种作用称为( )。
A. 社会影响
B. 社会促进
C. 观众效应
D. 社会干扰
【答案】D
【解析】社会干扰是指我们从事某些活动时,由于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而造成的行为效率下降的现象。
5. 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称为( )。
A. 印象管理
B. 印象形成
C. 初次印象
D. 印象修正
【答案】A
【解析】印象管理,亦称印象整饰,指个体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印象形成是指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总是按照以往的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归类,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初次印象也称第一印象,是指素不相识的两人第一次见面时形成的印象。
6. 一个喝得醉醺醺、摇摇晃晃的人突然摔倒在马路上一时爬不起来,此时经过的路人都不愿去帮助他。下列四个原因中哪个是最可能的原因?( )
A. 人们比较愿意帮助自己喜欢的人
B. 外貌有吸引力或者人品好的人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
C. 旁观者对别人陷入困境所应该承担的责任是我们决定是否给予帮助的原因之一
D. 求助者对自己所处的困境所应承担的责任,是影响他人给予帮助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
【答案】D
【解析】经过的路人不帮助摔倒的酗酒者,是因为他们觉得“摔倒爬不起来”这一困境是酗酒者自身(过量饮酒)造成的,他自己应承担主要责任。
7. 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一种观点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即( )。
A. 群体思维
B. 群体极化
C. 社会助长
【答案】B
【解析】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群体思维是指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人们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要求一致,以至于对其他可行方案的现实性评价受到压制。社会助长是指个人由对他人的意识(包括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8. 人际关系的特点,不包括( )。
A. 个体性
B. 直接性
C. 角色性
D. 情感性
【答案】C
【解析】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其特点是:①个体性。②直接性。③情感性。其中,情感因素是人际关系的主要成分。
9. 社会认知论源于( )。
A. 精神分析学说
B. 拓扑心理学
C. 格式塔心理学
D. 行为主义学说
【答案】C
【解析】社会认知论是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之一。源于20世纪20~30年代德国心理学家考夫卡、克勒和魏特海默等创立的格式塔心理学。
10.根据霍兰德的观点,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期是在( )。
A. 社会哲学阶段
B. 哲学思辨阶段
C. 经验描述阶段
D. 实证分析阶段
【答案】C
【解析】根据美国学者霍兰德的研究,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对应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及确立期。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