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概论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艺术直觉

【答案】艺术直觉是指在一定艺术心理定势的导向和作用下,对客观事物感知后,不经过复杂的智力思考的逻辑过程而直接、迅捷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思维活动。它具有不经逻辑思考瞬间把握事物的特点,标志着艺术家艺术素养的超常水平,但它的发生往往要以雄厚的艺术实践经验和长期积存的艺术心理定势为前提。

2. 野兽主义艺术

【答案】野兽主义艺术是20世纪初产生于法国的一个美术流派,是西方现代艺术中最早的一个派别,代表人物是马蒂斯。野兽主义追求强烈的主观表现,注意吸收东方和非洲艺术的表现手法,采用单纯强烈的色和粗犷造型创造一种有别于西方古典绘画的新样式。野兽主义强调绘画主题的抽象化表现,主张树立新的绘画准则。

3. 艺术真实

【答案】艺术真实是指艺术家通过艺术形象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表现主观世界。其内涵包括:①艺术的真实是假定的真实,其形象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或再现,仅在视觉或听觉上感到它们的真实存在; ②艺术的真实不仅是现象的真实,而且是本质的真实,通过对现象的真实反映达到对本质的把握; ③艺术的真实不仅是再现的真实,而且是表现的真实。

4. 异质同构

【答案】异质同构是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核心,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现代心理学家阿恩海姆。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在外部事物的存在形式、人的视觉组织活动和人的情感以及视觉艺术形式之间,有一种对应关系,一旦这几种不同领域的“力”的作用模式达到结构上的一致时,就有可能激起审美经验,这就是异质同构。该学说综合运用了现代科学的系统论、整体论,综合了心理实验与其他相关科学的研究成果,但其学说忽视了社会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对人的情感活动、审美活动的影响,有其局限性。

5. 意匠

【答案】意匠是文艺美学术语,指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时的匠心独运,或日艺术活动中创造性的构思设计。语源于西晋文学家陆机的《文赋》,其具体操作内涵包括:对生活素材的收集、概括、提炼,对客观物象的位置经营,对作品主题的发掘等。

6. 类型电影

【答案】类型电影是美国好莱坞商业电影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流派,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曾占据世界影坛统治地位。大制片企业为确保商业利润而实行的由制片专权,强调专业分工、各司其职的传送带式影片生产。类型电影,就是按照各种不同的标准化模式创作出来的影片。类型电影作为一种拍片方法,实质上是一种艺术产品标准化的规范。随着大制片厂制度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逐渐解体,类型电影也趋于衰落,各种类型之间的严格界线趋于模糊,越来越成为一般意义上的样式划分。

7. 浙派

【答案】浙派是明代前中期中国画坛的重要绘画流派之一,其开山鼻祖是丁敬,主要成员包括戴进、吴伟、蓝瑛、张路、蒋篙、汪肇等人。丁敬(1695~1765年),字敬身,清代书法家、篆刻家,西泠八家之一,浙派创始人。爱好金石碑版,曾搜访石刻,著成《武林金石录》,另著有《砚林诗集》、《龙泓山人集》。吴伟(1459~1508),学戴进而更为豪放,后形成浙江派的支流——“江夏派”。浙派画家在继承的同时,更注意个人笔墨技法与画风的变化,他们的笔墨粗简放纵、洒脱爽劲、酣畅淋漓,富有较强的节奏感。所绘物象,结构严谨,描绘准确。明代中期以后,浙派画家因一味追求恣肆、狂放,流于草率,逐渐失去画坛主流地位。

8. 新古典主义音乐

【答案】新古典主义音乐是20世纪初开始盛行的一种创作思潮,它主张音乐应回归到“古典”当中去。最典型作品有斯特拉文斯基的《阿波罗》、《妖女的亲吻》、《圣诗交响曲》等。这些作品有的选自古代神话故事,有的采用中世纪宗教题材; 在音乐上力求模仿古代音乐风格,创作手法上则多运用现代技术。

二、简答题

9. 什么是审美想象? 简述审美想象的特征。

【答案】(1)审美想象的含义

审美想象是在记忆表象基础上,经过有目的的组织和改造,创造新的艺术形象和情境的过程,它是艺术家从事创造活动及获得审美经验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想象分为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艺术家的创造活动主要依靠创造性想象。

(2)审美想象的特征

①审美想象离不开表象记忆。

②审美想象是积极的、能动的和创造性的。

③审美想象要符合生活的逻辑和情感的逻辑。

10.简述“模仿说”理论。

【答案】(1)“模仿说”理论的产生

“模仿说”是一种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最占老的理论,始于古希腊哲学家。

(2)“模仿说”理论的内容

“模仿说”认为模仿是人类固有的天性和本能,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模仿冲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十多德是“模仿说”的重要代表。亚里士多德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存在,因此模仿现实世界的艺术也是真实的,而且是更高的真实。与此同时,亚里士多德肯定艺术的模仿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艺术表现的事物比生活中原来的事物更理想、更美。这对后来西方传统美学思想特别是艺术实践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深远的。

继古希腊哲学家之后,文艺复兴时期的莱奥纳尔多、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都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学说。这种理沦直到19世纪末仍然具有极大的影响。

(3)“模仿说”理论的缺陷

①“模仿说”的欠缺在于没有解释清楚模仿为什么必然导致艺术的发生。对于史前艺术来说,模仿更多的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真正的动机或者根本日的。

②把模仿归结为人的本性,没有找到模仿背后的创作意图。

③模仿说只强调机械地描摹自然生活,将艺术中占有很大比重的表现性因素置之一边,这就很难全面把握艺术的起源和人们从事艺术活动的基本动机。

11.举例简要说明艺术家的主体性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体现。

【答案】(1)艺术家的主体性的含义

艺术家的主体性是指在艺术创作全过程中,艺术家主体起决定作品命运的重要作用。艺术家的主体性在于艺术家是创作艺术作品不可替代的主体。

(2)艺术家的主体性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体现

①艺术家是艺术生产过程的主宰

艺术的生产同一般社会生产不同,艺术创作凝聚着艺术家的个性化的因素。就创作过程而言,一件作品会呈现什么面貌,艺术家主体具有第一位的不可替代的、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断臂的维纳斯》修补断臂的失败说明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的不可替代性。

②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表达主体的审美感受

例如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诗句,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表达主体的人格品德。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因作者的人格品德而著名。

③艺术作品具有独创性,不可重复、不可替代

就绝大多数艺术作品而言,复制的原作不等于原作,只是赝品。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不同的创作环境、不同的艺术创作主体以及同一个艺术作者都不可能处在完全相同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