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东北理工大学会计学原理(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权责发生制(应计基础)

【答案】权责发生制(应计基础)也称应计制或应计基础,是指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应该以收入和费用的实际发生与否为标准,而不考虑款项是否已经收付的会计核算原则。权责发生制是当前绝大多数企业所采用的核算基础,其特点为:以交易和事项是否实质发生为确认标准,旨在计量主体在某个期间内取得经济收益与消耗经济资源之间的差额。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1)权责发生制的优点表现在:①能正确反映物权转移; ②使收入与费用得以合理的配比。③采用权责发生制来计量企业的收益及其组成内容—般比当期的现金收入和现金支出能够更好地反映经营业绩; ④在市场经济中,是权责发生制而不是收付实现制确认了信用的所有方面。权责发生制会计通过在交易或其他事项发生时,而不是在收到或付出现金时,报告交易或其他事项产生的现金后果来辅助预测未来的现金流量。—旦这些现金流量能在—种能够认可的确定性程度上被估计时,权责发生制才提供有关现金流入和流出的信息。

(2)权责发生制也具有局限性:①权责发生制是面向过去的会计确认基础,权责发生制会计难以提供未来的会计信息; ②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权责发生制对某些会计确认程序不能也不可能得到全面贯彻。权责发生制是与历史成本相辅相成的,若—项交易或事项不能有效地用历史成本加以可靠地计量,权责发生制会计也就无法对其确认。

2. 利润度量

【答案】利润度量是衡量利润量高低的指标。利润是收入大于支出的部分,关于利润的实际度量由于度量的用途和目的不同而不同。目前,西方普遍使用的利润度量有以下几种:①书面利润。指各公司向其股票持有者申报的利润数额。书面利润代表公司管理层对经营业绩的正式评价,是决定公司分红政策以及投资政策的主要因素之一。它是进行市场盈利分析,以及其他股票市场分析的原始资料。②应税利润。指各公司申报的应税净利润。它在企业设备折旧、投资税收减让等方面的处理上与书面利润不同。企业为了减少税收,总是在合法的范围内尽量低估应税利润。③国民收入利润。指各企业如果按照和国民收入账户一致的方式进行核算,所得出的企业利润。主要用来衡量在这种记账方式下,哪些企业仍然具有盈利能力。国民收入利润在对公司和整个经济的财务状况进行评估时经常被使用。④真实利润。指扣除通货膨胀影响以后的利润,这种调整反映了通货膨胀对公司经营的影响和公司的实际盈利水平,可以使用不同的具体方法来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

3. 持续经营假设

【答案】持续经营假设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在持续经营前提下,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持续经营假设的意义在于:企业将按原定的用途去使用现有的资产,按原来承认的条件去偿还债务,资产才能按历史成本计价,才能按流动性分类,固定资产折旧才能计算。总之,持续经营假设保证了基本的会计方法和会计原则得以正常应用。当然,在企业确定破产清算时这—假设就不再适用。

二、简答题

4. 财务报表附注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案】财务报表附注是对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和现金流量表等报表中列示项目的文字描述或明细资料,以及对未能在这些报表中列示项目的说明等。附注是财务报表的重要组成部分。附注应当按照如下顺序披露有关内容:

(1)企业的基本情况

①企业注册地、组织形式和总部地址;

②企业的业务性质和主要经营活动;

③母公司以及集团最终母公司的名称;

④财务报告的批准报出者和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

(2)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

(3)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的声明

(4)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

企业应当披露采用的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不重要的可以不披露。

①重要会计政策的说明

a. 财务报表项目的计量基础。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这直接显著影响报表使用者的分析,这项披露要求便于使用者了解企业财务报表中的项目是按何种计量基础予以计量的。

b. 会计政策的确定依据。主要是指企业在运用会计政策过程中所作的对报表中确认的项目金额最具影响的判断。例如,企业如何判断与租赁资产相关的所有风险和报酬己转移给企业,从而符合融资租赁的标准等等。这项披露要求有助于使用者理解企业选择和运用会计政策的背景,增加财务报表的可理解性。

②重要会计估计的说明

财务报表列报准则强调了对会计估计不确定因素的披露要求,企业应当披露会计估计中所采用的关键假设和不确定因素的确定依据,这些关键假设和不确定因素在下一会计期间内很可能导致对资产、负债账面价值进行重大调整。

(5)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以及差错更正的说明

(6)报表重要项目的说明

企业应当以文字和数字描述相结合、尽可能以列表形式披露报表重要项目的构成或当期增减变动情况,并且报表重要项目的明细金额合计,应当与报表项目金额相衔接。

(7)其他需要说明的重要事项。

5. 简述财务报告要素之间的关系。

【答案】各项会计要素之间存在着本质联系,会计要素内在联系的表达式称为会计等式,也称会计方程式、会计恒等式。会计等式反映了企业会计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映了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1)企业的资产—部分是由投资者投入的,一部分是从企业外部借入的。前者称为所有者权益; 后者称为负债。因此,企业的权益还可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的债权人对企业资产的求偿权益,即企业的负债; 二是企业的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享有的权益,即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即具体表示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2)企业是以营利为经营目的。在其持续经营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收入、费用、利润三项要素,称为利润表三要素,其关系可以表示为:

收入-费用=利润

上式称为增量会计等式,它揭示企业利润表中收入、费用、利润三要素之间内在联系与数量上的函数关系,反映出企业在会计期间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3)以上六大会计要素相互影响,密切联系,全面综合地反映了企业的经济活动。

6. 我国现行《会计法》第四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

,请对此做简要评价。 整性负责”

【答案】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是单位负责人要会计人员造假; 二是会计资料不规范。现行《会计法》第四条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这—规定体现了法人治理结构的管理理念,明确了单位负责人为会计信息真实性、完整性的第—责任人,加大了单位负责人的责任。《会计法》对单位负责人明确定义为:“单位负责人,是指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代表单位行使职权的主要负责人。”单位负责人主要包括两类人员:一是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如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公司制企业的董事长、国家机关的最高行政官员等; 二是非法人单位的负责人,如代表合伙企业执行合伙企业事务的合伙人、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人等。单位负责人不是指具体负责经营管理事务的负责人,如公司制企业的总经理等。

单位责任人是单位的法定代表人,代表单位依法行使职权,理应对本单位的—切事务(包括会计事务)负责,但在会计工作实际中,由于将单位负责人、会计人员、其他人员都作为会计责任的主体,造成了多重主体、无人负责的局面,所以,明确单位负责人为会计责任主体有很强的针对性。强化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是考虑到企业单位现在普遍实行厂长和经理负责制,对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