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上海财经大学社会学之社会学教程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结构性失业

【答案】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而导致的失业被称为结构性失业。在结构性失业中,失业常常带有群体性特点。

2.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答案】(1)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含义社会分层是指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地位的移动。

(2)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区别与联系社会分层研究主要是从静态的共时性角度研究社会地位结构。社会流动主要是从动态的历史角度研究社会地位结构。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调整是通过社会流动实现的。

3. 目的(工具)合理性

【答案】工具合理性行动是韦伯在分析社会行动的类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又称目的合理性行动。它是指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者作为“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的行动。

4. 从众与模仿

【答案】(1)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是一种合乎群众的利群行为,主要是一种少数服从多数的行为模式;

(2)模仿是指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他人的行为的过程,是社会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可分为无意识模仿和有意思模仿、外部模仿和内部模仿等多种类型。

5. 政治社会化

【答案】政治社会化是指社会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包括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等)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现在,政治社会化己经成为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政治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政治社会化对政治系统进而对整个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具有两个方面的促进作用:

①从个体的角度来讲,它培养个体的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

②从社会的角度来讲,它培养个体对某种政治制度和政治价值的认同、忠诚和责任感。个体的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是现代民主制度运转的必要条件,否则,即使设计得十分精致的政治制度也会沦为一具空壳。

6. 惯习

【答案】布迪厄用“惯习”来表述人类实践深层的社会结构与认知结构。实践过程中持久潜在的行为倾向系统就是惯习,它存在于实践者的身体和行为之中,构成了一种“实践感”,即是对实践的前认知把握。

二、简答题

7. 竞争产生的前提和社会条件各是什么? 竞争的社会作用是什么?

【答案】竞争从广义上讲,包括一切生物的生存竞争,这是生物的本能,是生物进化的普遍规律; 狭义的竞争专指人类社会的竞争,即人与人之间的竞争。

(1)竞争产生的前提人们主观欲求和客观存在之间的差异,是发生社会竞争的原因或前提;

(2)竞争产生的社会条件

①必须有一个共同争夺的目标,这个目标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还可以是包括物质和精神的东西在内的综合的目标;

②必须是双方争夺同一个对象,才会有竞争,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争夺的对象不同,竞争不会发生;

③竞争双方一方获得成功,不可能双方同时获得成功;

④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竞争是纳入一定秩序的理性行为,不可以没有规则。

(3)竞争的社会作用

①在竞争各方达成共识(即公认的合理的规则)基础上的竞争是公平的竞争,它不但引发活力,而且还会形成秩序;

②缺乏合理规则的竞争是不公平的竞争,并可能导致恶性竞争,恶性竞争会直接或间接地破坏社会秩序。

8. 社会行为是如何受到制约的?

【答案】社会行为会受到制约,社会通过组织控制手段、制度控制手段和文化控制手段对社会行为形成制约。

(1)组织控制手段。现代社会发达的分工体系,将社会个体置于各种社会有机联系之中,人们占据一定的社会地位,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与义务,分属于小同的社会组织。组织控制的具体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组织权威,另一种是组织规章。

(2)制度控制手段。“制度”是指具有普遍意义的、比较稳定的、有一定强制性的正式的社会规范体系。

(3)文化控制手段。文化中有一些人类共同遵从的准则和标准,这些准则和标准就是文化控制手段。文化控制手段有两个主要特征:

a. 非刚性:

b. 广泛性。

9. 简述社会组织变迁的基本趋势。

【答案】(1)社会组织的定义:对社会组织一般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广义的组织,即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村社等初级群体; 另一种是狭义的组织,即相对于初级群体的次级组织形式,也可称之为正式社会组织。它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

(2)社会组织变迁的基本趋势:从20世纪中叶开始,正式组织,特别是企业组织,日益呈现出三大发展趋势:

①非层级化与组织规模的小型化韦伯的科层制模型是一个典型的金字塔结构。非层级化,指的是结构金字塔中塔尖和塔底之间的地位差距和等级观念弱化,组织成员之间的直接交流增加,同一层级不同职位的职工之间的横向交流增多,个人的自主性和工作小组的自主性不断扩大。这种非层级化的趋势是与组织规模的扩张以及组织所面临的环境日益变得不确定有关。非层级化和多部门结构就成为了组织结构的发展新方向。对大的公司来说,发展其内部的中小型企业,即把大公司分成几个小的相对独立的部门或单位,也成为了一种发展的趋势。这称为小型化组织或组织小型化。

②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和网络化信息技术是组织结构扁平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在现代信息传递和网络技术的推动下,信息可以在同一层次上传递和共享,传统的企业员工之间的纵向关系在企业信息网络平台(数据平台)上变成纵横交错的平等关系。企业员工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的发出者,并且跨部门员工之间可以在信息的驱动下彼此互动。这样,组织的中间层就减少了,组织的结构就变得比较扁平,这就是所说的组织扁平化。与此同时,随着组织内部横向沟通和层级之间的双向互动的增加,组织的互动网络日益发达,并且日益结构化,所以在扁平化的同时,组织结构也日益网络化。

③组织间网络的扩展近年来,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是组织与管理研究的热点,这与组织之间日益增强的联系相关。组织间网络,指的是组织之间通过频繁的互动而形成的相对比较稳定的紧密关系。因此组织间网络是组织间关系的一种特殊情形。不论是对于企业组织,还是政治组织,以及社会服务组织,网络化己经是一种非常显著的趋势。

10.简述推动制度变迁的主要因素

【答案】由于制度规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制度的影响也有一定的惯性,所以,制度规范系统形成之后,并不总是自动地发生变迁,而是需要动力来促进制度的变迁,推动或影响制度变迁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国家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制度规范的提供者; 国家为各种社会经济组织提供了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制度基础; 国家是意识形态创建的主体,意识形态虽不是具体的制度规则,但它是社会基本制度的构成基石出。

(2)集体行动集体行动,是指人们按照集体共同目标的要求而采取一致的行动,是集体成员为达到共同目标而选择合作性的行动。奥尔森认为,影响或阻碍集体行动的突出问题便是“搭便